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依恋类型是什么呢?

1、依恋类型是什么呢?依恋类型分别是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焦虑型依恋的人、安全型依恋 。
1、回避型依恋
会对亲密的关系产生恐惧或是抗拒 。例如情侣间的亲昵行为 。
会压抑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其实内心极度的渴望被需要和理解,但是却不愿意成为别人依赖的对象,看似好像神秘而富有吸引力,事实上总是把握不好距离的分寸,使感情无法长久发展 。最擅长用消极的态度去应对一切问题 。
2、焦虑型依恋
患得患失 , 依赖感强,敏感多疑,喜欢试探感情,习惯于牺牲式的付出 。
会十分在意对方的细节 , 如果这些细节没能达到然自己感到安全的水位时,
情绪起伏波动特别大 。会有种患得患失的感觉,敏感多疑从而闹小情绪,在恋爱中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 需要的安全感更强烈 , 同时也更加的依赖另一方 。
3、安全型依赖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也乐意表达自己的喜好 , 无论是独处还与他人交往都能从容自得 。
他们有能力接受拒绝、承担痛苦、继续前进 , 同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
他们很少会不信任对方,同时他们自身也值得信任 。

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依恋类型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2、依恋的类型有几种1、安全型依恋: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有较好的合作性,很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比较好奇、有创意 , 对同伴的需求比较敏感,人际关系也非常的好 。
2、沉溺型依恋:一般会表现为,就算妈妈陪在身边也不肯去自主玩耍,一直守着妈妈 。妈妈要离开也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哭闹 , 不让妈妈离开 。而妈妈重新返回的时候又非常的难以安抚,很生气不让妈妈抱、碰触 。
3、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会表现为冷漠,不管妈妈在不在都可以自己玩 。妈妈离开或者返回他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没有太大的反应 , 很容易被人安抚,不管这个人是陌生人还是亲近的人 。
4、混乱型依恋:混乱型依恋模式的婴儿对于要接近还是逃避母亲,显得比较茫然,或者有时会纠缠而有时又显得很无感,也会在想要接近还是逃离中摇摆不定 。
1、安全型依恋: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有较好的合作性,很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比较好奇、有创意,对同伴的需求比较敏感,人际关系也非常的好 。
2、沉溺型依恋:一般会表现为 , 就算妈妈陪在身边也不肯去自主玩耍,一直守着妈妈 。妈妈要离开也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哭闹,不让妈妈离开 。而妈妈重新返回的时候又非常的难以安抚,很生气不让妈妈抱、碰触 。
3、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会表现为冷漠,不管妈妈在不在都可以自己玩 。妈妈离开或者返回他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没有太大的反应,很容易被人安抚,不管这个人是陌生人还是亲近的人 。
4、混乱型依恋:混乱型依恋模式的婴儿对于要接近还是逃避母亲 , 显得比较茫然,或者有时会纠缠而有时又显得很无感,也会在想要接近还是逃离中摇摆不定 。
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依恋类型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3、在感情中依恋人格分四类你是哪一类 在感情中依恋人格分四类你是哪一类
在感情中依恋人格分四类你是哪一类,每一种依恋类型在恋爱中都有各自的恋爱风格,我们很需要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另一半在恋爱中的人格到底是怎么样子的,我们一起看看吧 。
在感情中依恋人格分四类你是哪一类1
根据一个人的焦虑程度和回避程度的强弱,我们可以将依恋型人格分为4种:安全型、回避型、痴迷型、恐惧型 。
所谓焦虑程度 , 即是当面对一个难题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悲观多一些还是平静多一些;回避程度 , 指面对一个难题时,我们本能产生的要逃避的程度是多少 。根据排列组合,即可得到以下4种依恋人格: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安全型人格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低=痴迷型人格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回避型人格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高=恐惧型人格
【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依恋类型是什么呢?】第一、安全型人格: 大概50%-60% 。是4种人格中最适合做恋人关系的,是最理想的状态 。
第二、痴迷型人格: 极度恐惧害怕,当在开始一段恋情时候,会快速和另一半进入状态,但是缺点就是他们总是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 。
第三、回避型人格: 忽冷忽热,反复无常 。反应冷漠,人性格独立 , 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依赖他人,拒绝和他人靠近,讨厌亲密关系 , 他们就是所谓的渣男和渣女 。
第四、恐惧型人格: 人群中占比约4% 。他们面对一段恋情的时候,常常伴随着很高的焦虑感,害怕另一半离开他们,但是当另一半试图亲近他们时,他们又表现出极强的排斥,冷漠对方,这样的心理是很矛盾的 。
安全型人格适合和另一个安全型人格交往;回避型人格和痴迷型人格往往会相互吸引,相爱相杀 , 相互折磨,爱并痛苦着 , 一个是疯狂逃避,另一个则是疯狂追赶;最后,如果是倾向于恐惧型依恋人格的人 , 是很不健康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其他3种依恋人格的人交往,结果大都会不满意 。
当然,心理学家只是将上述依恋型人格分为4个区间(没有绝对化),并不代表我们每个人可以对号入座,为自己贴上这样或者那样的标签,我们内心的那个自己 , 远比当下的心理学理论要复杂的多 。看心理学书籍、文章,并不是在里面找寻答案得出结论 , 好给自己套上一个所谓心理学名词,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行为套上了枷锁 。
最后:其实是哪一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学家:为了自己,为了以后你要爱的那个人 。
在感情中依恋人格分四类你是哪一类2
1、主要有四种依恋类型:全依恋、回避型、痴恋型以及破裂型
全依恋: 他们的需求在小时候被完全满足 , 就会觉得人们都很善良并且值得信任,觉得自己值得被爱 。
回避型: 这类人的童年被父母忽视,你觉得别人不好 , 但觉得自己很积极并且只相信自己 。
痴恋型: 痴恋型也叫矛盾型,你的需求没有被试试满足,你开始过于重视爱并且怀疑自己的价值 。
破裂型: 破裂型是指孩子在混乱和暴力的家庭中长大,这些人一般都很受伤变得情感麻木,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 。这也叫做不安依恋 。
2、依恋类型对生活的五种影响
1、感情
破裂依恋的人难以维持有意义的感情,因为他们会将童年不健康的模式延续到长大 , 寻找相似点是人类的本能,哪怕那个相似点是消极的,毕竟相似点就意味着舒适;回避型会犹豫与人亲近并且在长期承诺上有问题,担心被抛弃,他们会和对象保持距离 , 好在被抛弃前离开;相反 , 痴恋型人会极度渴望亲密关系,他们会紧紧贴在对象身边,依附在上面 , 由于不信任别人,他们会容易嫉妒、控制 。
2、亲近的朋友关系
全依恋的人更加友善外向,很容易就能交上朋友;回避型的人则倾自己呆着,不和亲友走太近;矛盾型对于拒绝异常敏感 , 他们很容易变成老好人 , 渴望社会认可和被受欢迎 。
3、伴侣
不论亲子关系是不是很糟糕,我们会倾向于找到与父母类似的伴侣 。回避型会找到容易忽视感情需求的那类人,焦虑矛盾则喜欢感情上不满足的伴侣,让自己成为全身心投入感情的人,实际上研究显示,回避和破解型更容易陷入含有暴力的感情 。
4、养育后代
功能失调的家庭留下的伤痕是很难愈合的,能够很好地调解情绪的人,背后一般都有健康的家庭;回避型的人会长成情感距离很远的父母,不知如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会过于强调独立和自足,告诉孩子没有人会一直帮你;同时,矛盾型的父母最可能打压孩子,他们控制欲强、严格、过于强势 。
5、世界观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教会我们值得被如何对待,期待别人如何对待我们 。全依恋的人们外向,因为他们长大时就相信人的善良,他们可以轻松与人交往,自如面对亲密关系;回避型会很小心周围的人 , 充满怀疑,他们认为世界可能是一个冰冷且严苟的`世界;矛盾型觉得问题都是再自己,太粘人、自找麻烦、没有自尊等等,不断的寻求确认 。
你的童年以及和父母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你,决定了你的想法 , 以及你对他人的态度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 你并不需要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 。你必须从自我入手,接受自己的缺点 , 且同时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你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你也不是一无是处 。当你遇到一件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后,你可以多给自己加加油,比如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的,其他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一定也可以 。当你多感受过几次,自己以为会失败但是却成功的事情之后,你的紧张焦虑感就会慢慢消失 。袒露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 别人并不会因此看低你,反而会觉得你很有勇气,你也会收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 。
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依恋类型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4、依恋关系新生儿的降生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戏剧性的变化,不论新生儿有多受欢迎,都会导致家庭成员角色的根本转变 , 父母需要开始和婴儿建立关系,而较大的孩子,则需要因为家庭新成员的出现而做出调整 , 并建立他们和新弟弟、新妹妹的联盟关系 。
婴儿和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人之间逐渐形成的联盟,提供了他们一生社会关系的基础 。在幼儿期,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是依恋关系的形成 。
那什么是依恋呢?依恋就是儿童和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感联盟 。这个特定的个体是指婴儿和ta们在一起便感到愉快,在儿童难过的时候,只要ta们出现 , 儿童便会得到安慰 。这个人可以是妈妈、爸爸、祖父母、外祖父母、保姆及其他养育人,婴儿时期的依恋本质会影响我们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 。
刚出生的婴儿和母亲建立连接是妈妈的乳房,婴儿用哭声表达情绪,用哭声表达需求,这时候妈妈会及时回应,孩子不仅能满足吃奶的需要,也会能被满足其他的需求 。婴儿就会觉得我的需求能被及时满足,我是被妈妈爱的 。那么延伸到外部环境 , 婴儿就会觉得也是安全的,这就是安全感建立的第一步 。反之,婴儿就会觉得妈妈不爱我,进而延伸到外部环境也是不安全的 。那么,这时候,婴儿的安全感建立就会受到影响 。
这时候的婴儿认为乳房就是妈妈,妈妈就是乳房,对妈妈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这种情况会持续到一岁多,孩子才能把乳房和妈妈的关系弄明白,才能知道乳房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 。
那是不是只有食物才是依恋关系的基础呢?在一个经典实验中,心理学家哈里  哈洛,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就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 。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则没有 。虽然同铁丝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能喝到奶,但是婴猴也要同布料妈妈在一起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 , 仅仅有食物并不能成为安全依恋的基础 。
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饮食需要时才去找铁丝妈妈,大部分时间都依偎在布料妈妈身边,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但是心理学家认为它对婴儿同样适用 。
婴儿的依恋类型有哪些呢?一共有四种,安全依恋型,回避依恋型,矛盾依恋型,混乱依恋型 。
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把母亲当做家庭基地,在陌生情境中,只要他们的母亲在场 , 这些儿童就显得很自在,他们独立地探索环境,偶尔回到母亲身边 。尽管当母亲离开时,安全依恋型儿童也会心烦 , 但他们在母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 。
回避依恋型的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 。而且在母亲离开后,他们似乎看起来并不难过,此外,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似乎在回避,他们对母亲的行为十分冷淡,大约有20%的一岁儿童属于回避型 。
矛盾依恋型的儿童:对母亲表现出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 。刚开始的时候,矛盾型儿童紧紧的挨着母亲 , 他们几乎不去探索环境,他们甚至在母亲离开前就显得有些焦虑,而当母亲真的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巨大的悲伤,然而一旦母亲回来 。他们却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面寻求和母亲接近,另一方面又踢又打,明显十分生气,大约有10%-15%的一岁儿童属于矛盾依恋型 。
混合依恋型的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矛盾和混乱的行为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跑到母亲身边,却不看母亲或最初显得很平静,后来却爆发出愤怒的哭泣,他们的混乱行为意味着他们可能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大约有5%-10%的儿童属于这个类型 。
婴儿和母亲的依恋关系是怎样的呢?这取决于母亲对婴儿传达各种信号的回应,母亲要学会以恰当的方式回应婴儿,并且母亲和婴儿的情绪状态相匹配 。“过度回应”和“回应不足”一样,都有可能造成非安全型依恋型的儿童 。安全依恋的婴儿的母亲快速且积极地对婴儿做出回应,比如说孩子哭的时候,妈妈很快做出抚慰的回应,相反,非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是以忽视他们的行为,在他们面前表现的前后不一致,以及拒绝和忽视他们的行为来回应的 。
说完了婴儿和母亲的依恋关系,那婴儿和父亲的依恋关系是怎样的呢?提到早期养育,很少提到父亲以及对婴儿养育的潜在贡献 。和母亲的链接来自于乳房对孩子生存的保障,这导致了母子之间特殊关系的发展,还有就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妈妈在家看孩子 , 爸爸在外挣钱养家 , 导致了父亲在孩子养育中的缺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亲有关养育、温暖,挚爱,支持,关心、力量的表达,对孩子情绪和幸福感的发展非常重要 , 某些心理障碍如抑郁、药物滥用的行为与父亲有更高的相关 。
婴儿有能力形成对父亲 , 母亲的依恋 , 但是 , 父子、母子之间的依恋本质不同 , 其原因是父亲、母亲和孩子在一起时 , 他们做的事并不相同 。母亲更多的时间是在喂食和直接养育上 , 相反 , 父亲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和婴儿玩耍上边 。通常父亲和孩子玩耍的本质,和母亲大不相同,父亲和孩子从事更多的是打打闹闹的活动,而母亲则是躲猫猫、唱童谣、做拍手游戏等这样传统的游戏 , 以及具有更多言语元素的游戏 , 比如母亲会用典型的方式和婴儿相处 , 倾向于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声音 , 俗称“妈妈语” 。她们通常会模仿婴儿的行为 , 并且通过重复“妈妈语”来回应婴儿独特的声音和动作 。
有的人就会说,孩子那么?。?他们懂什么?。」ぷ髦杏龅焦芏嗦杪?nbsp;, 因为各种不得已的原因 , 在孩子很小甚至几个月的时候就送去其他养育人那里,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关系 。
妈妈在怀孕14周左右,也就是怀孕3个月左右,胎儿脑中的“大脑边缘系统”开始形成 。“大脑边缘系统”掌控和支配人类生存的动物性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感),具有极重要的功能 。而这个时候,胎儿就能感受孕妈妈们的舒适与不快,这正是胎儿在形成人形的时期,心灵已经开始形成 。所以,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感知母亲的情绪变化 。
母亲对待新生儿的行为,可以预测儿童长大后的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满足、快乐的母亲,他们的孩子也倾向于拥有这种风格,而不安全型的母亲则往往有不安全型的孩子 。事实上,在孩子还未出生时,根据母亲的依恋类型来预测儿童的依恋类型,其准确度高达75%,怀孕时快乐的准妈妈与焦虑、矛盾的准妈妈相比,在一年后,前者的孩子更可能具有安全依恋,而且 , 即使儿童天生难缠,易怒,如果训练母亲们养护婴儿时的敏感和反应性 。他们的孩子则比没有接受类似训练的母亲的孩子更可能表现出安全型依恋 。
母亲对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在学前期仍未结束,七年级的青少年接受的养护能预测他们成年后在爱情和友谊中的行为表现,父母给予关爱和支持的少年在数年后对待恋人和朋友更加热情,毫无疑问,年轻人把从家中学到的经验应用到了以后的人际关系中 。
说到了这里 , 有的人会说,孩子的依恋关系明白了 , 那么成人的依恋关系是怎样的呢?因为成人的依恋关系与婴儿时期发展的依恋关系风格有很高的相关,所以成人的依恋关系受婴儿时期依恋关系的影响 。
通常情况下,成人的依恋关系有四种类型:安全性,痴迷型,疏离型和恐惧性 。
安全型: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忧心,独处,或不为人接纳 。
痴迷型,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 。但经常发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 。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有了亲密关系还会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 。
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
疏离型:,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别人依赖 。
虽然我们很方便的讨论依恋关系的差异,好像他们不会重叠、分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很多人认为自己最符合安全型依恋 。但是也有很多人,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依恋关系 。还有我们并不完全受童年经验的束缚 , 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验的影响 ,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 依恋类型会慢慢发生新的变化 。
例如,丧偶、失独的家庭,会让原本安全依恋型的人不再安全 。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 , 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不再戒备亲密感情 。令人欣慰的是,不安全依恋类型比安全依恋型更容易改变,尽管依恋能改变,但它们一旦确定后,即稳定又持久 。并影响人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
我们幼儿时期对人际交往和他人是否可信的观念,起源于我们与养育者的交往 。人际交往经验的不同,我们习得的依恋类型,既可以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也可以永久的保持稳定 。
0-3岁是婴儿安全感建立最关键的时期,李少成教授说过:0岁到1岁半之间,在安全的前提下,孩子提出的有所要求,父母要尽可能的去满足,这也是安全感建立的方法之一 。
依恋关系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的独特特征 。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经验和特质组合而成的的独特个体 。这些经验和特质又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 , 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 。
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现象:我们与某些人相处融洽,而与另外一个人则会格格不入 。我还见过成人疏离型依恋关系的人,ta们与人接触有一个以自己为圆心的圆圈,ta们和人们尤其是陌生人的距离在这个圆的半径以外,在他们看来,这个半径的距离是安全距离,如果超过了这个距离,离ta们太近 , 就会感觉到非常不舒服 。这是依恋关系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
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依恋类型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5、依恋类型如何判断?第一种,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表现为对彼此亲密感到自在,对一个人独处也感到自在,不会担心彼此感情的发展走向 。
第二种,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表现为渴望亲密关系,但对感情对伴侣缺乏安全感,会频繁打电话发短信等行为;或者以离开为威胁 , 意图引起对方妒忌;或者通过挂断电话、不接电话来引起对方的关注 。
第三种,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表现为更重视自由而不是亲密关系,关系过于亲密会感到不舒服 。经常装作不想跟人发生亲密关系,尽可能减少被拒绝后的痛苦;即便进入了亲密关系,也会不断琢磨伴侣不如人意的地方 , 并以此为借口离开,重获自由 。
安全型依恋的人,因为他们善于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他们很快就会留在这段关系里,很少会保持单身 。而长期处于焦虑和不稳定的焦虑型依恋者、回避型依恋者则会出现在婚恋市?。刂馗锤慈パ罢液鲜实陌槁?。
那么,如何克服自己不健康的依恋状态,发展和保持一段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呢?
一是寻找一个安全型伴侣 。对方在感情里情绪稳定,善于处理关系,更利于健康关系的发展 。
二是自我调节 , 当自己出现破坏性的冲动和情绪时,不要即刻发出攻击或者给予对方回应,先平复心情,去做别的事情,待充分理智考虑清楚再去行动 。
三是回避型当自己感到想要疏远时,学会向对方要求空间,和对方加强联系 。
四是当你盯着伴侣的缺点时,训练自己去寻找对方的积极品质 。
掌握了克服自己爱情盲区的方法,经营一段成功的亲密关系,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