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1、中国情人节的由来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 , 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
中国情人节的由来不就是七夕节嘛 ,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取自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传说,是指天宫的仙女织女和凡人牛郎相恋的故事 。

传说,织女是天神,而牛郎是凡人 。一次 , 织女在人间游玩后在湖中嬉水,被一旁路过的牛郎捡走了衣服,两人因此结缘 , 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并生下一男一女 。但是人神恋爱是违反天条的,玉帝命令织女必须离开牛郎 。牛郎在看到妻子被抓走后,便马上用扁担挑起一对箩筐,将一对儿女分别放入筐内 , 去追织女了 。眼看就快要追上了,一条大河忽然挡在了他的面前,这就是王母娘娘划的银河 。王母娘娘见他们感情真挚,便破例让他们每年七月七日通过喜鹊搭桥相会一次 。“牛郎织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七夕节 。

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文章插图
2、七夕情人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你知道有关它的来历和典故吗?“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 , 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 , 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 , 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 , 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 , 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 。“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第三则: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有个牛家庄 , 庄里有个聪明、忠厚、勤劳的小孩叫灵儿 。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随哥哥过日子,嫂子马氏为人狠毒 , 常常虐待灵儿 。一年秋天 , 刚收割完毕,马氏就逼着灵儿去山上放牛 , 并对他说:“给你这九条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头牛你才能回来!”灵儿听后;无可奈何,只好赶着牛离开牛家庄 。村里人闻讯赶来,对灵儿深表同情 。有的送来吃的,有的送来穿的,灵儿一一致谢,然后独自一人赶着牛向山里走去 。当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岭就停下来歇脚 , 坐在树下伤心地流泪 。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会有十头牛呢?正在这个时候,有位须发霜白的老人 , 忽然出现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亲切地问:“孩子,你怎么一个人跑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放牛?为什么事你这样伤心?”灵儿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讲了 。老人笑着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别难过 , 那伏牛山里有头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喂养它,等牛病好后你就可以赶着牛回家了 。”说完那老人就不见了 。灵儿好象做梦似的 。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灵儿走呀走呀,翻过一道道的山,涉过一条条的涧,终于找到了那头病牛,它正在一块大平石上卧着 。灵儿立即趴下去 , 连连磕了三次头 , 喊了声“牛大伯” 。老牛睁开疲惫不堪的眼睛 , 一会儿又闭上了 。灵儿看着老牛那没精打采的样子,心里想,可能是饿了,于是就急忙去给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 。整整喂了三天三夜,老牛终于吃饱了 。突然抬起头跟他讲起话来:“好孩子,我本来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谷种子撤于人间而触犯了天规,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坏了,动弹不得 。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给我洗擦一个月我就会好的 。”小灵儿听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来,饿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里依偎在牛旁 。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给老牛洗伤 。整整一个月,老牛的伤真的好了,它跟着灵儿一道回家 。灵儿回到家里 , 嫂嫂见他真的赶了十头牛回来,硬说有一头是偷了别人的,还把他痛打了一顿,经乡亲们解劝才算作罢 。此后 , 灵儿白天放牛,夜里就睡在牛的身边,庄上的人都称他是“牛郎” 。那只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亲 。有一次,嫂子把毒药放到菜里,老牛告诉牛郎不要吃 。嫂子气起来闹着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头老牛、两辆破车和一只烂皮箱 , 就离开了家,在一棵桑树下搭了个草棚住了下来 。老牛从嘴里吐出个茶豆,牛郎将茶豆种在草棚门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长出了叶子,牛郎就忙搭架,过几天豆子藤都爬满了架子 。老牛就说:“孩子 , 你夜里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谁要是连续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时我就用车拉着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来,与你结成婚配 。”听了老牛的嘱咐,牛郎夜里就钻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见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临走时,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 。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仙女独自来到玉池边,大着胆子看牛郎 。第三天夜里,望着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里便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端出一篮蚕,第六天夜里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夜里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 。牛郎织女,一个在天上 , 一个在地下,眉来眼去 , 牛郎盼着织女下凡,织女盼着牛郎快去团聚 。七月七这一天,从天空飞来喜鹊,落在老牛头上 , 喳喳喳地叫:“织女差我来,叫您快去聚 。快去聚,快去聚 。”老牛笑着点想头,牛郎套上车,坐上去 。老牛四蹄腾空,一会儿来到了玉池 , 牛郎下车 , 和织女把织布机抬放到车上 , 织女挎着蚕篮上了车,牛郎也跳上车同织女坐在一起 。老牛腾云驾雾,一会儿即到家 。乡亲们获悉牛郎成了家,都赶来贺喜 。织女就把她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众姐妹,教大家养蚕、执丝、织绸缎 。于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贤妻,能养蚕,会抽丝 , 还能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 都说织女的织布机是从天上带来的 , 织出来的绸缎做成衣,冬暖夏凉 。这消息传了出去,引来了山南海北的丝绸商人 , 都争着前来争购南阳绸 。这事轰动了白河两岸,伏牛山区的千家万户,都送自家的姑娘来学织 。织女心地善良,乐于教人,不到两年,家家户户都学会了养蚕抽丝织绸缎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织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 。牛郎耕田 , 织女织布,日子过得很和睦 。几年后,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响了一阵雷,老牛望着牛郎直流泪,并对牛郎说:“孩子,我把织女拉下天,触犯了天条 , 看来活不成了 。我死后,王母娘娘肯定不放过你们,到那时 , 你吃我的肉可以脱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腾云登上天去 。”说完老牛应声倒下;牛郎哭了一阵之后,就依着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锄地,金哥玉妹两人哭丧着脸跑了过来,告诉牛郎说 , 来了个老婆子,把妈妈从织布机上拉走了 。牛郎急忙回家穿着用老牛皮做的鞋 , 一手拉着金 哥、一手拉住玉妹,腾空就追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替照脚下一画,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出现了,牛郎拉着金哥玉妹站在河边直哭,哭声震惊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对孩子,怪可怜的,于是,就决定让他们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会—次 。人们突然发现牛郎一家人不见了,感到蹊跷,夜间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见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 , 河那边的织女在哭,河这边的牛郎拉着金哥和玉妹也在哭 。人们发现群星闪烁的天空多出一条银带,就叫它为天河 。天河的一边多了一颗星 , 这颗星就叫织女星 。一边多了三颗星 , 叫做牛郎星 。人们想念牛郎织女,每晚总是钻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 。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 , 突然看见满天喜鹊向着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搭成一座鹊桥 。牛郎一手拉着金哥,另一手拉着玉妹上了桥,织女也从桥那边过来了 , 走到鹊桥中间一家人相会了 。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 , 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 。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 , 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 , 称作“分野” 。
简单来说 , 古人们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 。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对应地上地域分野,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 , 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
从历史文献上看,在距今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在东汉时 , 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七夕成为爱情象征,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更被现代人誉为“中国情人节” 。
【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中国情人节的由来】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 , 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扩展资料:
“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 。“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
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 , 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 。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 。“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 , 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 。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 , 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 , 是个吉利的日子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夕节
七夕情人节的来历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 , 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 , 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 , 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 , 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 , 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 , 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 , 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 , 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 , 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 , 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 , 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 , 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 , 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 , 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 , 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 , 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 , 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 , 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 , 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 , 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 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 , 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 , 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 , 眼见就要追到了 , 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 , 每到农历七月初七 , 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 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 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
一、来源:有四种说法
1、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
2、“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 , 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 , 有了科举制度 , 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
3、“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 。
“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4、“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
“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
“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
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
二、典故:《牛郎织女故事》
牛郎织女是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关节日为七夕节 。农历七月七日夜晚 , 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人们能看到银河两岸有着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 。
织女星\牛郎星,《牛郎织女》传说就是讲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 。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孙女
 , 她心灵手巧 , 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 。从前有个孤儿叫牛郎,他虽然勤劳 , 但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 。后来,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 , 取走了在
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两人就结成了夫妻 。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谁知织女下凡在人间与牛郎尽享天伦之
乐,荒废了布耘织霞,王母知道后,大发雷霆 , 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 。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 , 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 。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
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 。滔滔的银河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 , 他们只能隔河痛哭相望 。后来王母见他们哭得很伤心,动了恻隐之心,
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 。谁知喜鹊传错了话 , 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 。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牛郎织女搭桥 。每年七月七日晚上 , 牛郎织女就在喜鹊
搭成的桥上相会 , 倾诉衷肠 。传说这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窃窃细语,天上要是落下雨点,那就是他俩伤心的泪水 。
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文章插图
3、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是怎么样的?1、西方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传统的情人节 。2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45天 。
公元270年——罗马圣教徒瓦伦丁死,此日被后人定为“情人节” 。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是欧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的民族节日 。此节日的来源甚多 , 但一般是以罗马圣教徒瓦伦丁死,后被定为“情人节”较为普通 。
2、中国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 。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对应地上地域分野,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 。
《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文献记载了牛郎织女星区对应岭南地域分野 。
在东汉时,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 , 使鹊为桥 。”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七夕成为爱情象征,因而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传统节日,在当代便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
情人节的节日礼物
1、玫瑰
在情人节的习俗中,鲜花和巧克力是庆祝时必不可少的 。这是男性送女性最经典的礼物,表明专一、情感和活力 。玫瑰代表爱情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同颜色、朵数的玫瑰还另有吉意 。
在古希腊神话中,玫瑰就是美神的化身 。在世界范围内 。玫瑰是用来表达爱情的通用语言 。玫瑰颇色丰富,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寓意 。
2、巧克力
情人节的巧克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巧克力自它诞生以来就于情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爱的人们用甜蜜的巧克力表达对爱人的浓浓情谊 。爱是巧克力,爱是熔化的心 。巧克力在情人节礼物中与玫瑰花相比是不分伯仲的巧克力在玛雅与阿兹特克文化 , 被视为具有神秘与催情的特质 。
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是黎明的寂静被一阵嘈杂声打破,两个士兵推搡着一位相貌堂堂的青年男子走向监狱的铁门 。男子紧锁着眉头,一双眼睛放射着掩饰不住的智慧和虔诚,整洁的衣着和他囚犯的身份显得极不相称 。士兵们将他押到监狱长的屋内接受审讯 。
监狱长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他的身旁坐着一个年轻的姑娘 。姑娘身材修长,面色红润,穿了一件洁白的长裙 , 周身散发着青春的魅力,美中不足的是眼睛好似大理石刻成,灰暗无光 , 很显然,她是一个盲人 。
情人节的故事
“姓名?”监狱长开始了审问 。他平静的说出自己的名字 。你认罪吗?“不 , 我没有罪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他富有磁性的声音弥漫在审讯室里 。
久久的回荡着 。姑娘被这声音吸引了,突然问到:“先生,你喜欢花吗?”这句奇怪的审讯词让他愣了一下,继而 , 他换了一种温柔的语调回答着是的,我喜欢花,小姐 。我热爱自然,热爱人 。
监狱长有些不耐烦了,吩咐士兵把他带进监牢 。他平静的走了出去,临走前 , 他向女孩鞠了一躬:“谢谢你的提问,小姐 。”后来,他得知,姑娘是监狱长的爱女,从小就双目失明 , 监狱长将她视若掌上明珠,对她疼爱有加 。
晚饭的时候,姑娘在狱卒的带领下来到了牢房,给他带来了丰盛的晚餐 。对他说:“我知道你是好人,以后我想多跟你聊聊天,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外面的世界 , 你能告诉我一些吗?”他虽然有一点惊讶 , 但还是愉快的答应了 。
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文章插图
4、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是怎么样的1、西方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传统的情人节 。2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45天 。
公元270年——罗马圣教徒瓦伦丁死,此日被后人定为“情人节” 。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 , 是欧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的民族节日 。此节日的来源甚多,但一般是以罗马圣教徒瓦伦丁死,后被定为“情人节”较为普通 。
2、中国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 。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对应地上地域分野 , 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 。
《汉书·地理志》:“粤(越)地 , 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文献记载了牛郎织女星区对应岭南地域分野 。
在东汉时,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七夕成为爱情象征,因而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传统节日,在当代便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
情人节的节日礼物
1、玫瑰
在情人节的习俗中,鲜花和巧克力是庆祝时必不可少的 。这是男性送女性最经典的礼物,表明专一、情感和活力 。玫瑰代表爱情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同颜色、朵数的玫瑰还另有吉意 。
在古希腊神话中 , 玫瑰就是美神的化身 。在世界范围内 。玫瑰是用来表达爱情的通用语言 。玫瑰颇色丰富,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寓意 。
2、巧克力
情人节的巧克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巧克力自它诞生以来就于情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爱的人们用甜蜜的巧克力表达对爱人的浓浓情谊 。爱是巧克力 , 爱是熔化的心 。巧克力在情人节礼物中与玫瑰花相比是不分伯仲的巧克力在玛雅与阿兹特克文化,被视为具有神秘与催情的特质 。
情人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文章插图
5、七夕情人节的由来典故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典故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 , 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夕情人节的由来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典故1
【七夕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 , 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
魏晋南北朝时 , 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 , 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 。《荆楚岁时记》一书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 , 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 , 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 。
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朝 。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 。特别是吟咏七夕的诗篇更比比皆是 , 仅全唐诗中就有仅千首 。比如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 。”祖咏同题诗亦云:“闺女求天女 , 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 , 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
宋元之际 , 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廊顺莆蚯墒?。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 , 至夜方散 。”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 , 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
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 。据记载,明代七夕时 , 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 , 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 , 动如云,细如线 , 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 。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
【别称汇总】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
牛郎织女(刻纸)一
牛郎织女(刻纸)一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 , 故称 。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 , 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典故2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 , 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 , 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 , 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 , 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 , “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 。“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 , 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
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俗称“七夕”,相传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天河相会的日子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开始于汉代 。因此,七夕节的形成也在汉代,当时就有“穿七孔针”、“以瓜果祭牵牛织女”、“登楼曝衣”的习俗 。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从恋爱进而结婚、分离,到每年只能相会一天 。传说逐渐完整 , 由于情节感人,因此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只是每个地方流传的情节略有不同 。
以下是在台湾流传的故事: 古时候,天上的主宰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公主叫做织女,花容月貌,手艺高明,天天为天宫织锦 。有一美男神叫做牛郎,由于勤于牧牛耕种 , 因此玉帝就把织女许配给他 。但是没想到两人却因为爱情缱绻而渐渐废驰了工作,玉帝非常担忧,就命令喜鹊(现为吉祥的象征)转告二人,每隔七天才允许二人相聚一次 , 其余日子都要工作 。但是这只喜鹊粗心大意,竟把命令传错了,说是每天都可以相聚一次,因此二人还是过着恩爱的生活 , 终于把每天的工作废驰了 。玉帝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生气,就下令二人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聚一次,并用发簪在空中划了一道境界,把二人隔离 。这道境界就是天上的银河 。同时,为处罚喜鹊的失职,命令喜鹊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要集合同类,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长桥,好让牛郎与织女过桥相聚 。每当二人相聚之时,互相倾诉一年来的思慕之情,不断地淌着伤心的眼泪 。因此,每年七月七日的晚上,空中常常会下着毛毛细雨 。
另外七夕也是“注生娘娘”及“七娘妈”的诞辰 。“注生娘娘”陈靖姑 , 又称“临水夫人”,是福建蒲田县临水人 。她之所以被人们奉祀为生育之神,是因为相传她曾救了很多的产妇 。据说:宋代蒲城有个叫徐清叟的人,他的媳妇怀胎十七个月,还没有生产,有一天,一个妇人自称姓陈专医生产专程来拜访他,吩咐他准备一间房间 , 房内的地板挖一个洞,把孕妇移到楼上 , 并且命令仆人拿着棍子在楼下看守 。不久孕妇就生下一条大蛇 , 仆人看见立刻就把它打死,孕妇才得以平安 。徐清叟很高兴要送珠宝表示感谢,但是陈姓妇人却不接受,只要求一条手帕就离开了 。多年以后,徐清叟调任福州 , 在一座陈夫人庙里面 , 发现了这条手帕,于是他就奏请朝廷 , 封赠神号 。据说,福州的注生娘娘庙,有配祀三十六婆姐,也就是璘王所赐的三十六个宫女,本省祀奉注生娘娘,只配祀十二婆姐,是略数的 。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典故3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典籍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皖彼牵牛 , 不以服箱 。”其二为《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神女 , 不可求死 。”这些记录只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这几句话描述了织女没有织布,牵牛不拉车,显然,此时描绘的织女星和牵牛星主要还是作为带有农耕文明和家庭手工业文明的象征的两个星宿出现,并没有出现传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相互关系和相关情节,这时的织女与牵牛并没有产生男女关系 。后来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 牛郎织女才开始有了隔河相望的相思形象 。到了东汉时期,演绎成织女七夕渡鹊桥的传说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桥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史记》里也有记载:“四星在危面 , 匏瓜 。牵牛为牺牲 。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天官星占日:匏瓜一名天鸡 , 在河鼓东 。牵牛一名天鼓,不与织女值者,阴阳不和 。”到曹植的《洛神赋》里 , 才确定了牛郎织女的夫妻关系 。而作为夫妇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大致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当时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 。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迁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 。唯每年七月七日夜 , 渡河一会 。”
由此可见,对牛郎织女二星的歌咏,从周末经春秋战国,再由汉初至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流传数百年间 , 才提到七月七日相会 。而那时候的七月七日已经是规模不小的岁时节日了 。
七夕起源很早,刚开始时只是作为一个节令 。从历史文献来看,七夕节起源时间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其起源与星象、物候密切相关 。
据说七夕的节日在战国时期可能就已经有了 。据明代罗颀《物源》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 。”但因作者与所载时间相隔太远,恐不足信 。关于七夕乞巧风俗最早的记载当数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 , 文中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中时,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 。乐毕 , 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爱连’ 。” 又载:“汉丝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于襟褛 。”这两条记载都可以说明,西汉初宫中过七月七日的盛况,而汉代这些风俗活动中都不见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 。由此可见 , 七夕并非是牛郎织女传说所衍生出来的岁时节日 。
关于七夕节的起源,我们可以从七夕风俗中去探寻 。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星神,也就是对自然的崇拜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晋周处《风士记》:“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 , 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 。”此处的河鼓和织女 , 指的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牵牛星是视为谷物神,织女则传说是天帝之女桑蚕神 , 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重视的神袛 。那时的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 , 合称二十八星宿 。至于在七夕拜牵牛和织女二星,是因为两星的运行七月显得最为突出 。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据《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 , 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 。”“七月七日为良日”,所以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 。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的日子 。这一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 。《续齐谐记》记载:“织女渡河 , 诸仙悉还宫 。”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完满 。因此,在七夕风俗里 , 有乞巧乞福乞情等风俗,都是源于七月七日是良日,以此祈求丰收美满之意 。对时间的崇拜 , 也延伸到对生命的崇拜上 。在七夕风俗中,就有乞子和祭祖的风俗 。杨琳在研究七夕节的起源时,结合民俗学相关原理、结合类书、文人笔记、地方志等相关记载资料,对七夕节的起源问题作了详细的辨析:七夕节的成因在于“七在古代文化中是个具有生殖魔力的数目,古人将七月七日作为节日是崇拜七这个神秘之数的结果,其实质是对生殖的期盼和膜拜 。”因而,在古代,很多女性为了提高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在七夕节这天往往会进行乞子的活动 。
七夕节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结合的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百姓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追求幸福安定的生活愿望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于是便向传说中的人物去乞求 。此时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完善,并与七夕节相互融合 , 七夕节成为普遍的节日 。除了乞巧的习俗外,七夕节在此期间还多了乞求富贵、长寿、生子的习俗,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也成了人们的情感寄托 。由于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较低,在封建社会又通常被视为繁衍后代的工具,生下男婴因而成为女性为提高社会地位的方式之一,求子也因此而成为七夕节民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
通过分别对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和七夕节的探源可见 , 七夕节的起源主要来自古代人民对星辰、对自然以以及时间的崇拜 , 其起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毫无关系的 。但随着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发展演变及其故事中传达的人类情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融合交汇的 。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典故4
解惑七夕
七夕应叫中国女儿节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节成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所以,很多人已经把七夕当成了“中国情人节” 。2016年8月22日 , 知名民俗学家、专家齐守成在接受辽宁晚报采访人员吴双采访时表示,将七夕节当成“中国情人节”是对七夕节的一种误读 。
齐守成介绍,“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 最早起源于汉代 。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 。如果真要将七夕节赋予一种通俗的叫法儿,应该是“中国女儿节” 。齐守成解释,在历史上“七夕”节这一天 , 未出门的姑娘们一定要手绑彩线,乞求未来像天上的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因此 , “七夕节”是古代女孩最重视的节日 。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就是女孩子们用彩线穿上绣针,比比谁的针线活做得好,同时摆上瓜果贡品,乞求心灵手巧 。
七夕节被误为情人节
之所以当今社会将七夕节误读为“情人节”,可能是源于牛郎织女的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 。
事实上,“中国情人节”确实有,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即“上元节” 。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要点起彩灯、出门赏月、燃放焰火 。“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妇女往往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抛头露面是不守礼节的做法,只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才能出门逛灯会,少男少女这一天才能互相会面 , 倾诉爱慕之情 。所以 , 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 。”
很多商家将七夕节当成情人节进行商业炒作,很多青年人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来过 , 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传统节日的保护,而且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扭曲了 。“包括媒体都应该多宣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如何过传统节日有个正确的引导 。七夕节之所以能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因为它是有中国特色的.节日 。我们应该珍惜,千万不能把自己的东西丢了 。”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典故5
超越时空的美丽传说“牛郎织女”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发展、演变 , 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情节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织云彩,也称云锦天衣;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苦 。
有一天 , 老牛告诉他,天上织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银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织女的羽衣 , 这样没有了羽衣,织女就不能飞回天上了,就会做他的妻子 。
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并在水中嬉戏 。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 。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 , 唯独剩下织女 。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 。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 。
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就会得到帮助 。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
后来有一天 , 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凡间,大为恼怒,就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 。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 。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想起老牛告诉他急难时披上牛皮会得到帮助的话,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飞到了天上 。就在牛郎要追上织女的关键时刻,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在织女身后一划 , 那划痕就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 。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
从此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 。现在牛郎星旁的两颗小星,称扁担星 , 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的一对儿女 。最后,牛郎织女的真情感动了天上的喜鹊,它们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丽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桥,让这对相思一年的夫妇在这一夜相会 。
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
七夕节——单身女性节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也是一个提倡男女相亲的节日 。
民俗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夕节首先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赵魁夫认为,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即使是春节,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串门 , 家中一般使唤男子走亲访友,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 , 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
“七夕节最早是在西汉的宫廷里执行的,后来流散到民间 。”赵魁夫说,在西汉宫廷,宫女们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恋爱 , 所以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 。
赵魁夫告诉采访人员,七夕节流传到民间以后,被加入了诸如爱情、家庭美满等愿望,甚至还加上了提倡读书、写文章的内涵,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晒书的片段 。尽管七夕节各地风俗不同,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为主 。
从这个角度出发 , 赵魁夫认为,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古代绝对不允许妇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暧昧之情,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台面上来讲 。”赵魁夫说,因此有一种说法是,七夕节只应该是未婚女子的节日,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意思 。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储冬爱也认为,七夕节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未婚女性的节日” 。在近代,珠三角地区确实存在着一批“单身女性”,而她们也确实是乞巧节的主体 。但是 , 这批单身女性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结婚之后不满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娘家居住,并终生“不落夫家”;另一种则是所谓的“自梳女”,这类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岁适婚时却不满封建包办婚姻,而对外宣告终生不嫁,并从此搬入“姑婆屋”居住 。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独有的一个群体 , 她们反抗封建婚姻 , 用自身的行动来追求独立自主的婚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