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由来是什么,压岁钱的来历

1、压岁钱的来历压岁钱,原本不是给小朋友买糖的,而是辟邪的 。据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怪叫“祟”(音:岁),大年三十晚上喜欢跑出来摸睡着的孩子的额头 , 孩子都受到惊吓大哭起来,接着会头疼发热,严重的就会变成傻子 。所以,每家每户都在这晚点灯坐着不睡觉,叫做“守祟” 。
有一家夫妻俩老来得子 , 视孩子为掌上明珠 。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 。半夜 , 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 , 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连滚带爬逃跑了 。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于是大家跟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人们传说,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家长们用彩色的绳子把钱串在一起,编为龙形,给孩子们放在枕头下驱邪,充满了长辈对小辈健康成长的希望 。

压岁钱的由来是什么,压岁钱的来历

文章插图
2、压岁钱的来历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做“守祟” 。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 。在这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不睡觉,一直逗着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 。但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着了 。
这对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 。老夫妻年岁大 , 也熬不?。?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 , 想来那祟该不会来伤害他们的孩子了吧!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 , 黑矮的小妖就进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头的时候 , 突然孩子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
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 。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
扩展资料:
【压岁钱的由来是什么,压岁钱的来历】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
每逢春节来临 ,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 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 , 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
“福”字指福气、福运 , 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 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 祝颂完备 ,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 , 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 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 , 及婚嫁、建房、开业等 , 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 图个吉利 。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 , 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 , 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 因为“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压岁钱有两种 ,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春节传统民间风俗:“压岁钱”的传说由来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春节由来与习俗:古时正月初一称元旦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年节习俗之一,其本真来由无考,传说是为了压邪祟 。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 。
压岁钱是小儿新年最盼望的礼物 。压岁钱相传起源较早,但真正在全国范围流行是在明清时期 。古代的压岁钱有特制钱与一般通行钱两种 。特制的压岁钱是仿制品,它的材料或铜或铁,形状或方或长 , 钱上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长命百岁”等 。
压岁钱,有直接给予晚辈的 , 有的是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其床脚或枕边 。压岁钱本来是祝福的意义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
压岁钱的由来是什么,压岁钱的来历

文章插图
3、压岁钱的来历?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 。
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有辟邪驱鬼 , 保佑平安 。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 , 当时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些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的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
压岁钱的的来历有两个寓意,一种为压“祟” 。
祟是传说中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熟睡的孩子,传说有人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放在孩子的枕边,以此助孩子把祟吓退,因此得名为“压祟钱” 。
还有另一种说法为“压惊” 。
传说古代有一种凶兽叫“年” , 每隔365日后之夜就会出现,让人非常害怕 。人们最开始用食品来安慰在驱赶“年”时受到惊吓的孩子,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 , 至宋便有“压惊钱” 。
压岁钱最开始并不是真的给钱 , 而是给像钱一样的象征性东西 , 以起震慑作用 , 随着长辈在过年时包一块大洋给子女的情形出现,压岁钱的意义才发生重大改变 。
从此以后,压岁钱的辟邪去魔的说法逐渐结束,演变成了希望晚辈步步高升等美好励志的寓意 。但依旧有希望晚辈能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平安安的祝愿 。
压岁钱的意义:
传统的年俗给压岁钱是希望能镇恶驱邪 。因为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孩子最容易受到鬼祟的侵袭,所以要用压岁钱来帮助压祟 , “岁”与“祟”谐音 , 希望得到压岁钱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年 。
自从压岁钱变成了真正的货币之后,压岁钱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 。压岁钱“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渐结束,而其新担负的“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作用应运而生 。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也是最为常见的,即由长辈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
压岁钱的由来是什么,压岁钱的来历

文章插图
4、压岁钱的来历是什么?“压岁”是“压祟”的谐音 。清代孔尚任《节序同风录》记载除夕时:“给家人金银铜钱,名为‘分钱’ , 亦曰‘带钱’,俱一百二十文,盛以绢袋,如茄如瓶,夜贮床头,曰‘压祟’ 。”
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 。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 , 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 。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 。据史载,王韶子南陔 , 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 。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
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 , 寓意“长命百岁” 。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 , 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
压岁钱的由来是什么,压岁钱的来历

文章插图
5、压岁钱的来历?01
压岁钱的由来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中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 , 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 。”由此可见 。当时宫廷的春日散钱之风十分盛行 。又据《资治通鉴》载,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 。”诗人王建在《宫词》中亦有描述:“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 。”当时的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的护身符 。这一习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 。宋元以后 。正月初一取立春日为“春节”而代之,不少原立春日的风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节,洗儿钱风俗又和春日散钱风俗混合在一起,演变为今天所见的压岁钱风俗,久盛不衰 。
压岁钱的传统寓意
每年春节 , 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高兴的缘由之一便是“压岁钱” 。
“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此俗与除夕夜驱邪求祥,避免被年兽、小鬼伤害的信仰有关” 。有一个关于压岁钱的传说,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 , 每年除夕夜晚出来专摸孩子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 , 整夜点灯不睡 。“压岁钱”中的
“岁”是“祟”的谐音,最原始的称呼应为‘压祟钱’,人们相信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因此,“压岁钱”应该是过春节时长辈给小辈用于压住邪祟的钱,故称作“压岁(祟)钱” 。“压岁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现象 , 蕴含中国特有的文化习俗 。
压岁钱的演变
宋元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 。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 。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 。亦谓压岁钱 。”
明清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 , 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 , 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
近现代
【1949年】
这会儿要是有福气收着压岁钱,听起来倒是挺唬人的——100块,其实那时候的100块跟今天的1分差不多,也就能买俩糖球儿吧——连包装都没有的那种 。
【五十年代】
后来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还得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呢!不过 , 那也“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 合作社买小炮儿买零食去!一路那钱被死攥在手里直到捂出汗来,藏来藏去藏丢了的倒霉事也常有,那种痛心跟今天在股市割肉没什么两样儿 。
【六十年代】
行情见涨,也就两毛五毛的,钱一到手,眼前就是小人书、小炮儿、大米花儿 。
【七十年代】
拜年磕头的孩子,收个五块十块的压岁钱不成问题 。
【八十年代】
钱多了 , 反而不太兴给压岁钱了——平时的零花钱把压岁钱给比下去了 。
【九十年代至今】
孩子成稀罕物儿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再也不搁手里攥着了,都让爹妈代管了 。
压岁钱给多少吉利数字
给孩子压岁钱的金额,最佳是吉祥数字,很多地方的风俗都是双数 , 寓意着好事成双 , 最佳能够用崭新钞票, 一般从200到1000不等 ,看各地的风俗习惯 。
最重要的是包红包并不是多多益善,一定要量力而行,同时也避免给对方造成负担,那就变味了 。也能够在红包里面放上,购书卡,电影票,健身卡,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关爱 。
压岁钱的社会意义
虽然压岁钱这一传统的礼仪活动呈现出多元的变化,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所反映出的儒家传统家庭道德观念却没有变 。主要文化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贵和”、二是“重礼” 。人们在这两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让压岁钱这一民间礼俗活动成为人们联络感情和维系亲情的纽带 。并由此体现出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传统思想 。文章认为对压岁钱这类民俗文化活动的保留与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文化内涵上继承、发扬并一代代的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