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100字( 四 )


在这个故事里,一家人从越来越吵的大森林出发,不远万里,向茫茫没有边际的西部大草原挺进 。等待他们的,既有要命的热病、凶险的草原大火,还有陌生的印第安人、饥肠辘辘的狼群,一家人如何彼此依靠,互为帮手,并最终战胜困境,是故事颇为迷人的地方 。
故事中还向孩子们传授了各式各样的“野外生存技能”,也细腻地触及了儿童成长时期的敏感内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教会孩子善意与尊重、合作和理解 。一直以来,《草原上的小木屋》被世界各地的家长和小朋友喜欢,因为无论是谁读这本书,都能从中体会到爱 。
茫茫大草原上的一座小木屋,那里有父亲悠扬的小提琴声,母亲浓郁的玉米饼香,小狗灵敏的警觉,以及两只叫平平安安的小马,当然还有两个快乐的小姑娘劳拉和玛丽,以及一个不谙世事的宝宝凯丽,他们就这么幸福的生活着 。
我们作为读者就这么跟着他们的脚步,一路能看到他们眼前的美丽画卷 。
这个故事里的小姑娘劳拉大概就是本书作者劳拉·英格尔斯·怀尔德本人,书里的故事就是她最近的故事 。她两岁开始,就跟着父母四处迁徙,十三岁前就已到过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堪萨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苏达州的梅溪……她在自己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14岁时失明,下有弟弟,9个月就夭折了 。
劳拉自小生活贫苦,但凭着乐观强韧的精神,她结婚、生子,度过婚后的苦日子,并把孩子们拉扯成人……最终,在自己退休养老的年龄开始创作 。十年时间,大器晚成的她创造了九部小说 。
也就是这样一个苦尽甘来的银发作家,她比大部分人都要更明白生活的真谛,也就有了这本《草原上的小木屋》,我们可以看到劳拉小时候的智慧和童年经历的欢愉
感动于作者细腻的笔触,父亲把砍来的原木一根一根垒起来盖成一座小木屋,把木头劈成规整的木片给小木屋铺上地板,砌上壁炉,做成床架,用藤条编织出一把摇椅;母亲用玉米粉做成厚厚的玉米饼,把野鸡肉做成浓汤,把咖啡豆放进磨咖啡的机器里磨出香浓的咖啡,用清凉的溪水把孩子们的衬衣裙子洗得发白,摊在干净的草地上晒得暖烘烘的,打上补丁熨平;小女孩帮着妈妈清洗碗具,在河边采摘野果子,看护小宝宝,看着窜来窜去的野兔子和古怪的印第安人;距离最近的邻居骑马从几十里外的地方赶过来帮忙挖井,在这样的晚上就像节日一样,点起篝火,父亲拉着小提琴,大家一起载歌载舞……
现代化的生活给了我们太多便利,我们已经不用像故事里的爸爸妈妈那样维持生活,什么都靠自己制作了 。洗衣服有洗衣机,洗碗有洗碗机,做咖啡有咖啡机,不用挖井有自来水,没有小提琴也可以随处听到喜欢的音乐,但越发便利的生活也并没有让我们变得空闲,反而让我们越来越忙 。我们都在忙什么呢?《草原上的小木屋》让我们能够放慢自己的脚步,重温一下简单生活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