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喜欢吃什么,灶火爷吃荤吃素?急急急急,快啊!

1、灶火爷吃荤吃素?急急急急,快啊!隰县年俗
时令一进腊月 , 年味一天比一天浓了起来 。儿童们穿红着绿 , 边玩边唱起隰县童谣:
“腊月二十三,灶马爷爷上西天 。
腊月二十四,打打扫扫一天的事 。
腊月二十五,红白萝卜挂了二百五 。
腊月二十六,割了几斤猪羊肉 。
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 。
腊月二十八,黑白馍馍蒸下两笸箩 。
腊月二十九,背上圪篓倒烧酒 。
年三十 , 吃早饭,今天的事情做不断:
茅子圪堆水瓮干,羊粪蛋蛋垒上天 。
摆炭炉,打扫院 , 往出走捎了个把门炭 。”
春节 , 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大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者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为高潮 。
春节起源于以山西、河南和陕西为中心的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无论风云变幻、时代更替,扎根于人们心灵的春节古老习俗一直顽强地流传下来 。尽管现时的春节因社会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弱化了很多,但春节的基本结构依旧保存完整 。与春节有关的民间信仰仍然存在 , 看春晚 , 逛庙会,闹红火,唱大戏,游园娱乐等等传统与新兴的节庆活动使春节民俗更加丰富多彩 。地处黄河流域的隰县也沿袭了这些古老的习俗流传至今 。故乡的童谣就是这般的动听,这般的滚烫 。每当童谣唱起,春节就一天天临近,气氛就一天天热烈 。一代又一代隰县人在童谣里长大,一年又一年春节,温暖着一代又一代隰县人 。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 , 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它是中国人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情结,春节是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圆和喜庆的时刻,再忙再远,也要回家团圆,正如大家所说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除夕晚上 , 全家老小聚在一起,看着春晚,吃着年夜饭,熬年守岁 , 开怀畅饮,共享天伦之乐 , 大家一起说着过去一年里发生的趣事,也是展望新的一年,相互祝福的时刻 。
腊月里最要紧的节日,是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 , 称为“佛成道节” 。
过腊八,吃腊八粥,是隰县人的传统习俗 。古城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代,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腊八粥的做法,其实就像现在的八宝粥,多多益善,越粘越好 。老早以前,八宝粥以软米、红豆、红枣为主 。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 。之后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腊八粥,是好兆头,取意“年年有余” 。如果把粥送给穷苦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现在的八宝粥,除软米、红枣和红豆,加上江米,薏米,小豆 , 莲子,银耳,红糖等,食材丰富,营养可口,一碗八宝粥 , 反映出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富裕 。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祭灶节 。旧时,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做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灶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尊,有的则有男女两尊,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这一天,家家户户点香焚纸,然后将供奉一年的灶君爷爷,以火焚之送往郊外,俗称“灶马爷爷上西天” 。现在移风易俗,人多没有这个讲究 。
春节前扫尘,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的大事,是千年不变的习俗 。扫尘,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 。迎新首先要除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 , 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除旧才能布新 。
送走了灶君,清扫了环境 , 就可以准备年节的吃食了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我们隰县炸油糕很普遍,过去多数是黄米面的 , 现在又有江米面的,包着红糖馅、枣泥馅或者豆沙馅 。黄米枣糕,隰县民间叫案糕 。记忆中的案糕蘸着糖很好吃,总是趁着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多蘸点白糖,那个滋味别提有多美了 。蒸花馍和花馍点红,好看又好吃 , 花馍形状多样,代表着健康长寿、阖家团圆、吉祥如意 。隰县过年蒸枣山、垲垲 , 过年吃的馒头,都包点馅,或是红糖、或是枣、或是别的,而且都带着红点,取义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过去 , 隰县习俗腊月蒸的馒头要够一正月吃的,家家户户都蒸一两瓮的馒头冻在室外,吃的时候取些就可以了 。隰县从前出产的小杂粮多,白面比较少,过年的时候,祭品都用白面来做,自己吃的多用硬糜子面蒸,也叫米面馍馍,里边放些豆沙红枣馅,那酸酸甜甜、特有的醇香的糜子面味道真是难忘 。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一方水土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 故此称为“年肉” 。
年夜饭的准备,一般要在除夕前制成成品或者半成品 。比如炸丸子、炸油糕、烧肉、炸土豆红薯等,由全家人一起动手、精心准备,这也是喜庆、团结的习俗 。
年三十,也称“除夕” 。早上 , 隰县年俗要吃莜面饺饺,叫夹年饺饺 。这种饺饺是种蒸饺,个头比较大,大概有三四个饺子那么大,皮薄馅大,蘸着醋很好吃 。所以吃莜面饺饺而不是白面饺饺,其一是白面缺,其二是“莜”谐音“有”,图个吉利 。除夕午饭前要贴春联、贴倒福、贴门神、年画,把里里外外装扮一新 。贴好春联后放爆竹 , 然后就吃午饭 。按乡俗,这一天午饭要吃接年旗子(面条),浇羊肉臊子,还要留一些生旗子,到初二再吃,大概是取年年有余的意思 。
除夕这天 , 不敢忘了在大门口的门墩上 , 一边放块炭,一边放块冰,门关上插柏枝 , 在院中间供奉天地爷,再行“接灶”仪式 , 把灶王爷接回来,让他留在人间保佑全家平安 。把祖先的排位也放好,接神祭祖,打醋炭 。有力之家,还要在院子里堆起炭火,一直点到天亮,叫做“打炭炉”或“生旺火” 。
年三十的年夜饭必须吃饺子,饺子要在午夜前包好 , 放箅子上,大年初一早上吃 。过去,县城北面有信“桥梁教”和“油腊教”的,初一吃素饺子,不吃肉,俗称“斋公” 。这天他们还要诵经念佛,祈求平安 。现在大多数人已经随俗吃荤,不再吃素 。
年三十晚上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熬年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现在新的生活习惯渐渐取代了旧的守岁习俗 。比如看春晚,玩棋牌,玩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守岁活动 。特别是春晚,如同一道年夜大餐,全世界华人都在看,我们何能例外 。但是,因为有小西天 , 县城年夜的守岁又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夜半子时去小西天烧头炉香 。春晚可以放下,玩牌可以放下,唯独登小西天、烧头炉香放不下 。这是隰县人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 。虽然头炉香只有一个 , 人山人海,前呼后拥,争先恐后,谁也弄不清谁是第一炉 。但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奔祈福护佑的彩头去的,只要尽到心了,就满足了 。
说到这里,耳畔又回响起故乡的民谣:
一点一更半,又剁馅子又和面;
二点二更半,扁食捏了两大案;
三点三更半,谁也不往谁家串;
四点四更半 , 炮响马王鞭;
五点五更半,拜年的孩子挤了多半院 。
这疙瘩孩儿起来吧,
今年的枣 , 虫咬了,
今年的核桃里头空,
今年的柿饼没压成,
给你两个干献子蛋蛋 , 你圪(去)吧 。
大人们守岁,小孩们可不会守这个规矩 , 他们打熬不住,早早带着这首童谣进入甜蜜的梦乡 。大人们总会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放上钱,放上花生、核桃、柿饼和枣糖之类的吃的 。所以 , 大年三十晚上,孩子的梦应该是一年里最美的时候,这在艰苦岁月,无疑充满着极大诱惑力 。第二天一早醒来 , 第一件事就是翻枕头,取红包 , 找吃食 。然后在睡眼惺忪间,放开门炮,开门炮一般单响炮 。再放鞭炮,放花子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城里城外 , 响声震天,满街瑞气,满村喜气 。接下来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走门串户,作揖磕头,领得岁岁钱(赏钱),兴高采烈地回家吃饭 。叩头拜年 , 作揖问好,认宗归祖,尊老爱幼,实在是我们难以忘怀的善行美德 。现在,还有多少家庭、多少人还延续这种良俗礼仪,只有自己知道了 。
过去,隰县商号还有“送片子”的习俗 。据老人们回忆 , 不论大小商号,都会割些正方形红纸 , 印上自家商号的名称和祝福语,大年初一大早塞进别的商号的门缝里 , 借此相互拜年 , 联络感情 。各家把收集起来的这些“片子”都贴到墙上,希望当年事事顺利 , 财源滚滚 。
因三十熬夜,初一是睡觉的日子 。将息好了,准备初二迎接女儿家回门 。回门仅仅是吃顿午饭而已 , 女儿全家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新婚夫妇过完年要给亲戚拜年,拿上馍馍、}},馍馍的数量视关系亲疏来决定,一般都是双数 。头一年新女婿上门的馍馍都不收,只做个样子 。长辈给其压岁钱,希望他们平平安安、日子红红火火 。
《隰州志》《风俗》卷存这样的记载:“新岁,村人鸣锣击鼓为乐,此村至彼村,以油糕,酒果劳之 。翌日,彼村至此村亦然 。”这样的活动,从大年初一开始,直到正月十五 , 随时,随意,睦邻友善,隰人风淳礼尚之俗于此可见一斑 。
正月初五 , 俗称破五 。从初一到初五禁洒扫、倒土,怕把财气扫倒出去,叫做聚财 。初五早晨吃饺子后,才准洒扫、去禁忌 。沿街商铺放炮开业 。正月初七隰县称“人七”,为出行日,照例会出村或出城郊游,出村先燃放炮仗,晨起各家在窗外门前点燃糠堆,祛除不祥 。初七必须包饺子,叫“包魂灵儿”,据说是北朝时期鲜卑族遗风 。
正月初八是小西天庙会,这一天 , 人们都会去朝山祈福求平安 , 保佑一年顺利 。小西天庙会起源于清末或民国初年 , 小西天作为人们拜佛祈福的宗教活动场所,庙会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烈 。因旧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朝不保夕,只得祈求佛祖保佑,趋吉避凶,消灾免?。庑送?实现自己的宏愿期望 。
那么,为什么把庙会的日子定在正月初八呢?
一直以来,民间认为正月初八是众星下界之日,在这一天要举行“接星”、“祭227星”仪式 。又传说初八是“谷神节”,由岁星保佑禾稼的丰收 , 也被人们称为是谷子的生日 。如果这天天气晴朗,那么这年就会丰收;如果天阴,则这年收成不好 。民间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别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等人和动物的“年”,这些都和农事有关,人们希望六畜兴旺,人丁平安 , 风调雨顺 。同时在这天还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等拿到外面,放归野外,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及感恩之心 。剥去迷信的外衣,可以看出这其中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用意,也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念,表达了新春伊始,企盼农业丰收、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于是演变成正月初八的庙会,一直以来正月初八小西天香火旺盛 。
庙会期间,寺院要做一系列的法事活动 。由住持僧人带领佛家弟子祈禳祭祀及诵经 。这天,小西天山上山下、里里外外都焕然一新 。台阶、山门悬挂彩灯、大红灯笼 , 从山下到山上一派通明 。上山的安全铁索用黄绸包裹,所有门口皆张贴楹联 , 各殿内供奉物品,其隆重、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过大年 。
初八零点后,住持僧人率众僧弟子及居士在下院无梁殿念经祈祷,祈求福祥,国泰平安 。法事结束后,人们开始自由祭祀 。一般情况下,待子时 12点钟声敲响,人群蜂拥而至无梁殿 , 争相祭祀朝拜敬献布施 。祭祀朝拜者所用香火越来越高,高者竟高达一米多 , 俗称“烧高香” 。小西天庙会经历上百年的演变,形成独特的民间文化习俗,如“还愿”、“偷鞋”、“布施”等,历代传承,经久不衰 。
偷送小鞋 , 是小西天庙会传统的祭祀习俗,是一种求子嗣的习俗 。偷、送小鞋者,多数为中年妇女或久婚不育的青年男女 。前者为求孙嗣,后者为求子嗣 。正月初八庙会拜观音菩萨时 , 在观音阁神桌上随手拿走一只“小鞋”,意为“偷鞋” 。如若来年或几年内有生育,偷鞋的人便自己做一双小鞋,一般是男红女绿,偷一只送一双,在随后的庙会期间送还观音殿,意谓“送鞋” 。把不孕不育寄希望于观音菩萨,然后得到“送子娘娘”的恩赐,是医药文化不发达时代的一种无奈而又美好的愿望 。
庙会会期一般是两天 。现在的庙会仍是一种群众自发的祭祀朝山形式,庙会期间仍然人如潮涌,香火旺盛,每天客流量达上万人之多 。在精神文化匮乏的年代,庙会这一天,说书的、唱戏的、杂耍、摊点遍布山上山下 , 精彩纷呈,可以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现在,这些戏曲表演和民间杂耍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流派的锣鼓队,排成风格迥异的阵势尽情敲打,既是拜年 , 又是祈福 。民国年间庙会已经有物资交流的雏形,成为集市交易的一个小小场所,小西天山脚下曾改为骡马交易大会 。每逢庙会,城郊东西南北的特产都摆在了市摊上 。还有别的风味小吃(金梨、核桃、柿饼、碗托儿、糖葫芦、棉花糖、各种烧烤等)、有儿童杂耍(风车、面人、琉璃咯嘣儿、气球、各种玩具等)以及祈福拜佛的红烛、檀香等佛教用品 。到了夜晚,小西天寺院附近的西坡底、瓦窑坡、古城等村民在举行秧歌和放火的同时,还进行传统的“转九曲”活动 。
正月十四,俗称团圆日,隰县乡俗家家吃团圆蒸饼 。团圆饼,用发面擀圆、垫上葱、油和调料,卷好压平擀圆,再用一根长面依圆圈Y好 。上面用碗压大大小小的圆圈,入笼屉蒸好就是团圆饼 。吃饼时,只许用手掰,不准用刀切 。一般都会吃烩菜,这叫“团圆饭”,象征阖家团圆之意 。家人不在场的,要留一块给他 。团圆饼只是自己家人吃,不待宾客 。
旧时,隰县称正月十五为天官诞辰 , 大观楼上,先一日张灯结彩 , 设祭供神 。老百姓和商人们 , 一大早起来,就去上香火,自十四起,锣鼓炮仗,竟日不绝 。县南门内为三官楼戏台,唱戏三天,民众也自发组织锣鼓和秧歌、踩高跷、闹红火等欢度节日 。
“锣鼓喧天闹红火,秧歌道情扭不停 。吃了元宵逛灯会,铁花打出满天星 。”这就是正月十五的隰县城 , 一年中最红火不过的隰县城 。
《隰州志》说:“正月二十日为添仓 , 仓廪庖厨,燃灯设供 。二十三日财神会,延僧于三皇庙诵经 。街巷张灯如元宵,间亦放花火” 。就是说 , 隰县的年节,过了财神会才会落下帷幕 。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不同的风俗让我们拥有不同风格的春节,但是节日的喜庆都是相同的 。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千家万户感受着浓浓的亲情和团圆之情,体会着阖家欢乐的喜悦 。春节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团结的节日;春节让平时身处各地的家庭成员都欢聚一堂,是团聚的节日;春节更是集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它是人们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渴望,让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 。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的富有,带来人们精神生活新的追求,因此,春节习俗也正随着这种变化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春节文化与新潮的春节文化正在相互渗透、相互融会,给春节民俗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我们在翻过历史的一页时,要珍惜有隰县特色的传统节日和在这个节日里蕴含的孝老爱亲、传递仁德、净化环境等等公序良俗 。
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春节 , 隰县儿女的春节 。
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间传统的“小年”了 。小年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代的时候,崔的《四民月令》里就有“腊明日更新 , 谓之小岁,进酒尊长 , 修贺君师”的说法 , 可见当时的小年,主要是人们孝敬师长的时节 。到了宋代以后,祭祀灶神逐渐成为民间小年的主要习俗,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
所谓的灶神,也就是咱们民间俗称的“灶王爷”啦,各地还有“灶老爷”、“司命灶君”等等不同的称呼 。据说呢 , 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民间,管理各家灶火的神官,同时呢也肩负着监察人间善恶的任务,所以在过去几乎是家家都供奉着灶王爷,可以说是老百姓的“一家之主”了 。

面塑:祭灶场景
关于灶王爷的身份、来历这些 , 民间有很多不同的传说,不过这个不是咱们今天要聊的重点 。今天呢,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供品的问题 。既然是给灶王爷上供,那供品当然是少不了的 。而且呢,咱们中国幅员非常辽阔?。淙恍∧昙涝钍歉鋈缘南八祝涫稻咛迳鲜裁垂? ,全国各地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今天 , 咱就来跟大家盘点一下:全国各地孝敬灶王爷的,都有哪些供品呢?
一、食糖嘴甜:上供的各种糖类
小年祭灶呢 , 主要是送灶王爷上天 , 民间有“上天言好事”的说法,主要是让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时候,多给家里说说好话,期待明年老天爷能给个好运气 。所以自然而然的,人们就想到给灶王爷吃各种糖啊,希望老人家能嘴甜一点 。不过这甜食的做法 , 各地差别可就大了 。
1、灶糖
灶糖是民间祭灶是最常见的一种供品了 , 主要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麦芽糖,另一种是用江米磨粉加上饴糖 。很多地方会把灶糖做成中空的南瓜状,所以也叫“糖瓜” 。老北京人把灶糖叫做“关东糖”,言其做法传自关东地区 。江苏地区商业发达,习惯将灶糖做成元宝型,叫做“糖元宝” 。另外,各地还有把灶糖做成小鸡小鸭或葫芦荸荠一类的,形状很是多样 。

灶糖
其实用糖当供品,主要是两层意思 。除了咱们前面说的吃甜食嘴甜之外,还有一点很有趣 。用来做灶糖的材料,除了甜之外,黏性还特别大 。老百姓觉得灶王爷吃了这个糖之后,嘴就给黏住了,自然就说不了坏话了 。可见咱们中国老百姓的很多信仰,其实功利色彩是比较重的,不太像西方的一些宗教,对神灵那般崇敬 。
2、糖饼
除了灶糖之外,很多地方还会为灶王爷准备糖饼,按地方不同有面饼和米饼两大类 , 这应该是和物产不同有关系 。比如在陕西同官,有一种叫“灶火饨”的糖面饼,是当地祭灶的必备供品 。而在广东的一些地方,就用糯米和糖做成的米饼、糍饼来祭灶 。

糖饼
二、各类面食:送灶王爷吃饱上路
糖虽然好吃,但毕竟不管饱?。≡钔跻缎? ,干粮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祭灶的供品中 , 也少不了各类的面食 。当然,南北方物产不同,北方人就多用面粉,南方用米粉多些 。
1、水饺和粉团
【灶王爷喜欢吃什么,灶火爷吃荤吃素?急急急急,快啊!】北方的很多地方,有“出门饺子回家面”的说法,灶王爷作为老百姓家里的“一家之主”,出门远行前的一碗饺子那是少不了的,所以饺子也是北方地区很常见的一种祭灶供品 。比如山东聊城地区 , 小年晚上祭灶的时候就拜一碗或三碗睡觉,在碗上搭放几双筷子 。

江浙一带普遍用粉团作为祭灶的供品,当然粉团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 。比如江苏地区的一些地方,腊月二十四晚上用米粉和红糖各半,搓成团子,当地叫“玛瑙团” 。在祭祀的时候,还要把四个团子摞起来 。也有些地方,会用米粉做成一些小鸡小鹅一类的小物件 , 一并煮来祭祀 。浙江湖州双林地区 , 祭灶的时候会做一种“送灶圆子”,用糯米和南瓜和成黄色,也有做成元宝形状的 。
2、各类糕、馍
各种糕、馍也是祭灶常见的供品 。比如在陕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区,祭灶就常用一种枣山馍馍,实际上就是一种布满红枣的大馒头 。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大!比较大的直径半尺,高一尺多 , 有十多斤重!当然,有些比较讲究的地方,会给馍馍搞出各种造型,比如以大红枣为中心做出云纹啊如意纹之类 。

巨大的枣山馍馍
山西的一些地方还有做“上山老虎下山羊”造型的 , 老虎上山不吃人,羊下山表示平安回家了,都是一些吉祥的期许 。也有些地方会做各种糕来祭祀,原料各地不一,但无一例外都很黏,估计跟粘嘴的糖食有异曲同工之处 。
三、吃饱还要吃好:各种菜肴酒水
只是各种主食,灶王爷的食谱还是太单调了一些 , 于是在很多地方的祭灶活动中,还要给灶王爷上菜 。
1、灶王爷的菜单
灶王爷的菜单上,最常见的莫过于鸡和鱼了 。
在北方的很多地方 , 祭灶的时候多用雄鸡 。比如在陕西醴泉 ,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时候,要杀一只红色的公鸡,不过北京河南的一些地方 , 则要杀白色的公鸡,看来这些地方的人们普遍认为:灶王爷喜欢吃鸡 。也有很多地方用鱼祭祀 。比如河南郑县,当地民间的祭灶就用一尾鲤鱼和一只生鸡、一方肉、三杯酒来给灶王爷送行 。

准备用来祭灶的公鸡
在湖北和江西的一些地方,祭灶时还经常用到豆腐 。南京人祭灶也用豆腐 , 还要配上大葱 , 表示家中一清二白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祭灶要用上几个鸡蛋,据说是给狐狸和黄鼠狼的,当地人认为这俩是灶王爷的手下 。

祭灶的豆腐
在南方的一些地方,当地有祭灶不杀生的习俗 , 所以那里的灶王爷只能吃素了 。比如广西凌云,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会焚香煮茶,然后摆上各种素菜、糖果祭灶王 。在福建莆田,会用甘蔗、荸荠、花生、橘子等祭祀 。

祭灶的各种水果供品
2、各类饮品
一顿饭有肴还要有酒才显得地道,所以在各地灶王爷的菜单里 , 除了各种菜饭,还少不了各种饮品,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茶和酒了 。比如云南石屏在腊月二十四用饼和茶祭灶,而山西榆社则是用米酒“送灶朝天” 。
文史君说
祭灶的供品可谓是多种多样,各地灶王爷的食谱也多有不同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突出甜和黏两个字 , 主旨当然还是希望灶王爷上天之后多说好话,少说坏话吧 。当然 , 祭祀这事儿也得看家里的条件,富裕人家供品自然就丰富些,贫苦人家就简单些 。不过在过去,祭灶是很重要的事情,再穷的人家,上几注香意思意思还是必不可少的 。
十里不同风 , 百里不同俗 。各地灶王爷的菜单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本文也只是就比较常见的做了盘点 。你的家乡祭灶都有哪些供品呢?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哦
灶王爷也就是灶王神君 。灶王神君乃是福德正神,监察人间善恶 。荤素不忌的,重要的时心诚!当然若是你有肉非要供青菜,那就是你说心诚也没人回信,何况灶王神君了
当然是素食更好 。
请看百度视频《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灶神在教导俞净意公时,是提倡放生的 。
是吃素啊

灶王爷喜欢吃什么,灶火爷吃荤吃素?急急急急,快啊!

文章插图
2、小年祭祀灶王爷的食物小年祭祀灶王爷的食物?小年在民间又叫“祭灶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王,那么2020年小年用什么祭祀灶王爷呢 , 祭灶神准备的贡品有哪些?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腊月过完之后春节就到来了,跟华易网一起了解腊月最新内容 。

2020年小年用什么祭祀灶王爷?
1、水饺和粉团
北方的很多地方 , 有“出门饺子回家面”的说法,灶王爷作为老百姓家里的“一家之主”,出门远行前的一碗饺子那是少不了的 , 所以饺子也是北方地区很常见的一种祭灶供品 。比如山东聊城地区,小年晚上祭灶的时候就拜一碗或三碗睡觉 , 在碗上搭放几双筷子 。
2、各类糕、馍
各种糕、馍也是祭灶常见的供品 。比如在陕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区,祭灶就常用一种枣山馍馍,实际上就是一种布满红枣的大馒头 。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大!比较大的直径半尺,高一尺多,有十多斤重!当然,有些比较讲究的地方,会给馍馍搞出各种造型,比如以大红枣为中心做出云纹啊如意纹之类 。
3、鸡或者鱼肉
在北方的很多地方,祭灶的时候多用雄鸡 。比如在陕西醴泉,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时候,要杀一只红色的公鸡,不过北京河南的一些地方,则要杀白色的公鸡,看来这些地方的人们普遍认为:灶王爷喜欢吃鸡 。也有很多地方用鱼祭祀 。比如河南郑县,当地民间的祭灶就用一尾鲤鱼和一只生鸡、一方肉、三杯酒来给灶王爷送行 。

4、灶糖
灶糖是民间祭灶是最常见的一种供品了 , 主要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麦芽糖 , 另一种是用江米磨粉加上饴糖 。很多地方会把灶糖做成中空的南瓜状,所以也叫“糖瓜” 。老北京人把灶糖叫做“关东糖” , 言其做法传自关东地区 。江苏地区商业发达,习惯将灶糖做成元宝型,叫做“糖元宝” 。另外,各地还有把灶糖做成小鸡小鸭或葫芦荸荠一类的 , 形状很是多样 。
5、糖饼
除了灶糖之外,很多地方还会为灶王爷准备糖饼,按地方不同有面饼和米饼两大类,这应该是和物产不同有关系 。比如在陕西同官 , 有一种叫“灶火饨”的糖面饼 , 是当地祭灶的必备供品 。而在广东的一些地方 , 就用糯米和糖做成的米饼、糍饼来祭灶 。
祭灶神准备的贡品有哪些?
小年这一天,就要祭拜灶王爷然后再把他送走 。相传,在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去天上拜见玉皇大帝,回报这一家人的善恶 , 因此不少家庭在小年这一天都会用贡品祭拜灶王爷,而且贡品也非常有讲究 。大多是甜食黑枣、点心、糖果供三盘,目的就是为了让灶王爷的嘴巴甜甜的 , 能够在玉皇大帝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而且在送走时候一家人都会分食这些贡品 , 说法就是“吃了灶爷剩 , 管饱不生病” 。
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
灶王爷喜欢吃什么,灶火爷吃荤吃素?急急急急,快啊!

文章插图
3、灶王爷吃巧克力吗吃 ,  民间传说,灶王爷和财神爷特别喜欢吃甜的东西 。可以选择糖分多的草莓、西瓜、哈密瓜等水果进行祭拜 。除了水果之外,糖品也可以多准备一些 , 巧克力、水果糖甚至蛋黄酥 , 都是可以被当成贡品的 。在摆放的时候,要注意精美的摆盘组合 , 视觉上有美感更佳 。
灶王爷喜欢吃什么,灶火爷吃荤吃素?急急急急,快啊!

文章插图
4、中国民间“送灶神”要吃什么?民间“送灶神”时要吃粘牙的甜食,这是为了用糖粘住灶神的牙,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相传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祸,故各地至今仍很重视送灶神 。
目前 , 民间灶头所供灶神多为张单,黑面长须 。灶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原为主管饮食之神 。汉代以后 , 灶神成为上天派驻下界的监察使,其主要职责不再是掌饮食,而是掌握每家每户之寿夭祸福 。老百姓希望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逐渐形成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敬灶安灶习俗 。
送灶神的日子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也有二十四日、二十五日送的,在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要送灶神回天庭,送灶神时要先祭拜一番,而祭品与一般祭神用的三牲四果不同,一般人都用汤圆、麦芽糖等甜的东西祭拜,其目的无非是希望灶神享用了这些甜点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打小报告B送走了灶神之后,家家户户便可大扫除以便迎接新年,而在正月初四又得将灶神请回家中,继续执行神职.
小锅白糖 。
麦芽糖?
麻糖 。
糖羹
糖瓜
灶王爷喜欢吃什么,灶火爷吃荤吃素?急急急急,快啊!

文章插图
5、大年初四迎灶神吃什么大年初四迎灶神吃烙饼摊鸡蛋和折箩 。在中国,初四是灶神上天述职返回人间的日子,因此有“迎灶神”的习俗,吃烙饼摊鸡蛋寓意勤俭持家多福运 。为了让神仙看到自家特别的勤俭持家,吃得不那么铺张烂费,吃烙饼摊鸡蛋这种简单家常的食物 , 让“灶神”看到勤俭持家的人,自然会喜欢,就会继续庇护 。
烙饼摊鸡蛋的做法
准备食材中筋面粉500g、盐、胡椒粉、大葱、小葱 。把中筋面粉放入碗中,加入少许盐,少量多次加入温水 , 搅拌均匀,把面调成比较软的状态,盖上布饧面20分钟,再用擀面杖擀成大饼 。
把大葱和小葱清洗干净,然后大葱先切条,再切小片放入碗中 , 小葱切葱花放入碗中,打入鸡蛋 , 加入少许盐、胡椒粉搅拌均匀 。
准备一个平底锅,锅中放入底油 , 然后放入饼小火慢慢烙,烙成两面焦黄就好了,改刀装盘,在将鸡蛋煎成鸡蛋饼,取出改刀装盘,吃的时候用饼卷着鸡蛋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