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你没有受骗

【别怕,你没有受骗】别怕,你没有受骗
文章图片

我常在想,为什么人们在网络上会发表那么多激烈的言论,换到现实生活中,就温和很多?本来中性的“营销”一词一旦沾上网络,就暗含贬义?我认为,一个原因就是在网络空间里,你不确定对面的人是谁,他抱着怎样的目的与我们互动 。于是,安全起见,我们只好假定他是一个坏人,向他投射各种各样的恶意,甚至先下手为强 。
不安全的感觉,并不只是由网络带来的 。近年来 。整个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乡土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亲缘宗族、道德礼法 。我怎么样才可以相信你?你有家族,有亲戚朋友,有口碑 。一句话,你是一个有迹可循的人 。
在那样的社会结构中,人情和道德至关重要 。而在现代社会,人变多了,流动性变大了,约束我们的准则早就从道德礼法变成了法律法规 。只要不违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然而,有些事我们打心底里还是觉得“这是错的”,比如6年前饱受争议的父亲“卖文”替女儿筹集医疗费一事 。
为什么在这次事件中大家反复提到女孩的父亲有炒作嫌疑?因为,人们关心的是,究竟要不要把这个人当作一个“坏人” 。这似乎决定了整件事情的性质 。给一个“坏人”捐钱,就是中了他的圈套,是愚蠢的 。
但是我想说,如果我因为看了那篇文章,打赏捐了钱,那么捐钱这件事的性质,从它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不以对方是谁,做过什么事为转移 。
漫画《怪物》里,天马医生牺牲自己的职业前途,救了一个孩子 。谁知,那孩子长大后,竟成了一个杀人魔王 。对天马医生来说,在接诊的那一刻,救人是医生的天职 。不管对方怎么样,这件事的性质不会变 。同理,女孩的父亲骗不骗我,有没有利用我,这些都是他的事,我帮不帮他才是我的事 。
我这个行为,不是为当事人负责的,它是一个完全自我的行为 。比如,在“卖文”事件中,我作为一个女孩的父亲,看了那篇文章后十分心痛,便想捐钱帮帮那个小女孩 。这是自然而然的下意识反应,只是为了出一份力,让自己好受一点儿 。
我的一个朋友对这件事发表评论:“无论真假,只管善恶 。善念如丛林中的鹿影,或隐或现;恶意却像荒原上的饿狼,死死跟着我不放 。相较于对真相的执着,我更在乎自己内心善恶的起伏 。”我深以为然 。捐一点钱,会大大抚慰我的苦楚 。所以我帮的不是他,我根本不认识他 。若较真儿起来,其实社会上有很多更困难的人需要帮助,而我只是因为被这个人的文章打动了就选择帮助他,这似乎并不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