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过年的民风民俗,福州过年的风俗是什么

1、福州过年的风俗是什么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 , 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 。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 , 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 , 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 。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 。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
初一不出远门 , 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 。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 , 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 。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 。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 , 结伴登岸 , 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 。”“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过门前 。”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 。春节期间 , 福州大街小巷 , 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 。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 。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 。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 。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 , 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 。九十年代后 , 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 。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节日气氛最浓的民间节日 。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 , 都讲究好彩头,希冀一年之平安 。y6z食谱网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 , 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 。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 , 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取福州话谐音,如”鸡”音似”系,羁”,”鸭蛋”似”压乱”) , 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 。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 。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y6z食谱网
这便是古时福州台江新年的景观 。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 。水上船家(D民)的妇女 , 头戴红花,蓝衫青裤 , 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 。”“旧年过了又新年 , 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 , 送奴()@过门前 。”y6z食谱网
这叫“讨()诗” , 又是贺年词 , 贺年讨()以示吉祥 。春节期间,福州台江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 。闽俗诸节最重要做年,节庆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三止 , 有的延续到初九玉皇诞,甚至延续到元宵节 。福州台江历史上是著名的商埠,旧时春节人与人相遇第一句贺年词便是“恭喜发财”,答语则是“齐发” 。
春节传统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春节到了大家团聚在一起沉静在节日的喜庆当中.说到春节,这可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习俗是节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过节都是围绕着习俗来过的.对于春节来说习俗多得不得了.但在现在,一些习俗以被人们所淡化,人们已经不在太重视习俗,而要的是喜庆,只要大家过节开心就好.但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节日的习俗,这样才不会失去节日本来的蕴意.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习俗:
除夕子时进入大年初一,进入正式的年节,从初一到十五 , 都算过年 。
初一,祭祖,一般在子时 。开门鞭炮避邪 。迎喜神 , 老皇历写着今年喜神的方向,迎着其方向走,天亮以后去拜年,拜不过来让仆人送飞贴,有点贺年卡的意思 , 宋代便有 。《癸辛杂识》中沈公子派人投飞帖 , 投到吴四丈家,吴叫其仆人喝酒,换贴 。最早的春联是蜀后主孟昶发明的 ,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写在桃木板上,明代以后,春联开始流行 。
初二,继续拜年,媳妇回娘家,叫归宁,北方祭财神,吃元宝汤即混饨 。
初三,老鼠娶亲 因此不能熬夜,还要在地上撒些盐米 。
初四,迎神接神的日子 , 一切人间神回到人间 , 傍晚接神 。
初五 , 破五 ,照例还要吃饺子,从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 , 初五破除,祭祖的供品要撤,垃圾可倒,刀剪可动,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大吉,迎五路财神,到此主要节日过完 。
初七 , 人日,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 。河南省淮阳人祖庙有盛大庙会(人祖是伏羲)祖庙会上特有的泥泥狗,形象是只猴,认为是最早的人祖 。
初八,顺星,从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后点四十九盏灯,摆天地桌(院子里),灯散放各处,叫散灯,老北京一般到白云观的六神殿顺星 。
初九 , 玉帝诞辰,祭玉皇祭天官 。
十三至十七都是元宵佳节,十三在厨下点灯 , 一连点五夜,过十七,十八收灯,十三试灯,十四搭彩蒯,迎紫姑神,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的正日子 , 举行盛大的灯会,正月十五还是道教的上元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生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 , 这一天还有很多祈子的习俗 , 江苏有打妇求子的习俗,广东有偷生菜的习俗,北京可到正阳门摸门钉 。
正月十八收灯,年就过完了,一切活动恢复正常 。
还有:http://wenwen.soso.com/z/q52059173.htm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湖南浏阳 , 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 , 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

福州过年的民风民俗,福州过年的风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2、福州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福州春节的风俗有:
1、祭天、拜年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 。在福州的正月初一 , 各家各户会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
正月初二,在福州的民俗里,这一天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 夫婿也要同行 。
2、过尾牙
尾牙节流行于闽台之间,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传统节日,与东南沿海的土地神崇拜有关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福州人的年,往往就是从腊月十六日过尾牙这天开始的 。
3、办春酒
办春酒 , 少不了福州特色的食肴春饼 。春饼的做法是,在用面粉做的薄皮上铺油酥的苔菜,卷上炒熟的豆芽、韭菜、香干、肉丝、虾干等馅料 。
讲究的人家用油炸 , 叫炸春 , 酥香可口,有“春到财到”“春卷包财”之寓意 , 历来为上下杭商家津津乐道 。
4、拗九粥
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为拗九节,这是福州语系独有的传统节日,其习俗是吃拗九粥,来源于孝子“目连救母”的故事 。
这天清晨,民间各户以糯米煮粥,佐以花生、桂圆、红枣、荸荠、芝麻、红糖等,烹制成拗九粥,先献荐祖先,再孝敬父母,然后合家当早餐 。
以前 , 福州人还会在煮好的拗九粥中加上一个削好的荸荠 , 这个荸荠的头要留着,意思是多子多孙 。
5、观灯迎神闹元宵
元宵节当晚,福州家家户户把花灯点亮高高挂在门前,互相观赏 。有的地方还举办元宵灯会,有猜灯谜、舞龙灯、踩高跷、游旱船和舞狮等活动 。
城郊各乡村还举行迎神活动,晚上进行“巡洋”(到田野、村庄巡回),抬出菩萨神明,高照,凉?。?十番乐队,大人小孩举灯,烧香、放鞭炮 。各家门前摆上贡品,祈求神明菩萨保境安民,来年风调雨顺 。
福州过年的民风民俗,福州过年的风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3、福州过春节有什么习俗?(简要语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 , 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 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 ,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 ,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 ,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 , 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 , 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 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
色都作了论述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 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 ,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 , 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 图个吉利 。现在 , 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 , 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
拜年
新年的初一 , 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
春节拜年时 ,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 , 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 ,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 , 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 , 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 ,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 , 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 , 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 , 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 , 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 , 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 ,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 , 话新春 , 其乐融融 。
在福州民俗文化中 , 岁时习俗历史悠久 , 内容丰富,特别是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在福州几乎日日有节 。
福州春节过年,多数人观念中腊月十六的“尾牙”后就开始了 。
【筅堂(扫房)】
福州地区在“腊月十五”后,就开始打扫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称之为“筅堂” 。
【尾牙】
“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节日 。这一天,商家要设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向学徒们发"鞋价" 。单位发"年货"此俗至今仍延续,特别是台湾地区 。
【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为“祭灶” , 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节日 。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 , 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 。“祭灶”要供灶糖、灶饼,按传统,灶糖灶饼是外公外婆送的 。有几个外甥就送几包,还要加“花面壳” 。
【分年】
祭灶后,春节便拉开了帷幕,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 , 置办年货,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 。
【送年】
亲友间互赠年礼,曰“送年”,节日气氛日浓 。女儿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 。
特别在女儿出嫁头一年,临近春节年关,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礼 , 出嫁的女儿要与女婿一齐,向父母送年礼,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双“草鱼”或“鲢鱼”,一只“f柄”(猪蹄),一只红鸡角(公鸡)及福桔等,表示女儿女婿孝顺父母 , 感谢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大池鱼”“草鱼”或“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福桔”吉祥如意 。父母收年礼后,回送给外甥灶糖灶饼,花面壳纸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间亲情 。现在多以现金以示孝敬 。
【做岁(除夕)】
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福州俗称“三十暝晡”(大年卅日、小年廿九日),春节正式开始 。是夜 , 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 , 谓之做岁 。既年夜饭 , 围炉团坐,通宵不寐,谓之“守岁” 。再拂厅与堂,燃红鞭炮,煮隔年饭 。“隔年饭”以木制蒸饭甑装盛 , 围插朱筷十双,贴红纸,扎红绳,撒“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 , 摆于厅堂案桌 。家中门户、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皆覆“金银纸箔” , 象征金银财宝多到溢出,象征明年发大财 。三十暝晡一般要洗澡,因为初一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 。
旧时,三十暝晡是债主讨债的日子,故称年关 。旧时欠债不能过年 。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 , 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 。
【初一】
早上要放鞭炮 , 然后祈年、饮屠苏(一种药酒)、序拜(即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有的人家还要却荤食(吃素) 。早餐大多吃太平面(线面加俩蛋),以象征一年太平 。这天不煮新饭,吃昨晚做好的“隔年饭” 。人们见面要互道"恭喜发财 , 合家平安"等语 。这天忌扫地倒垃圾、扫地、洗澡、用刀具、讲晦气话,一般也不吃稀饭,不出远门 , 晚上要早睡,俗称“斗夜灯”,比谁睡得早 。
清人吴继筠《福州岁时竹枝词》:“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
【初二】
福州俗称“女婿日”,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饭 。
【初三】
亲族邻里间互相拜年 。
【初四】
开假日,迎接灶君回銮视事,也称“接神日”,店铺都在这天放鞭炮,开门迎业 。
【初五】
入学日,旧时入学弟子在这一天拜见老师,称“上斋门” 。
【初七】
人日,福州俗称“人补命”,民间要取七种菜做羹,叫“七宝羹”,晚上要共食年糕,煮太平面,以表延年益寿 。
【送灯】
初七送灯日以后 , 大街小巷都能见到亲家舅扛着甘蔗,蔗上挂着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 。福州地区一般从正月初十至元宵节都进行与花灯有关的活动 。做父母的把花灯送给出嫁的女儿 。花灯由小舅子送去,所以称"亲家舅送灯" 。春节亲家舅(小舅子)送灯,在福州城乡十分流行 。送灯即送"丁"方言,外婆给外甥送灯,就是祝福女儿生子添丁.人丁兴旺 。娘家给婆家送灯,大多由亲家舅(小舅子)送 。
1、人们会在院落、居室、灶房、仓房、畜棚也会贴满不同体裁形式的年红 。年红寄托着家人美好期盼,亦可将宅院装饰一新,烘托出节日气氛 。
2、岁末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岁;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访友讨压岁钱;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观灯迎神闹元宵;正月廿九这天送拗九粥,春节结束 。大年初一 , 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 。
3、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房门两侧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 。
扩展资料:
春节演变
1、上古时代以天象的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年四季时间变化,当北斗斗柄指向寅(正东偏北)时为立春节点 。
2、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 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
3、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 , 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福州过春节有什么习俗?(简要语言)
1、人们会在院落、居室、灶房、仓房、畜棚也会贴满不同体裁形式的年红 。年红寄托着家人美好期盼,亦可将宅院装饰一新 , 烘托出节日气氛 。
2、岁末廿四到除夕 , 祭灶迎春祭祖守岁;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访友讨压岁钱;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观灯迎神闹元宵;正月廿九这天送拗九粥,春节结束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 。
3、在农村 , 农户房多门多,房门两侧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 , 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 。
吃太片面(线面,鸭汤,蛋),和其他地区的没什么差别 。哈
农历二十九,要和甜粥(红糖,莲子,花生)
福州过年的民风民俗,福州过年的风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4、福建春节习俗福建春节习俗如下: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 , 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 , 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 , 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 , 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 , 跳过西 , 钱银滚滚来 ,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
福建大年初一的习俗
福建春节的传统风俗在各地大年初一的体现是要拜年、吃长寿面、吃甜头、汲新水、贺正等 。
拜年:福州人必须先祭天才能出门拜年,还要吃一碗用鸡汤泡的、加两个鸭蛋的太平面 。莆田兴化至今沿袭着“做太岁”、“贴白额春联”的习俗,闽西客家会先请最有福气的人开大门,说“开门大吉”,走出大门又说“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长挂鞭炮,闽南人会给客人奉上糖果、蜜饯、甜茶等甜品 , 让客人有个甜蜜的开端 。
福州过年的民风民俗,福州过年的风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5、福州有哪些 特有 的民俗?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 拗九节” 却渐渐被“ 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 , 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 。在酒楼里也 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此外 , 情人节、圣诞节也在入侵之中 。
拗九节与二月二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 。“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 。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已出嫁的女儿 , 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 , 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二十九……(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 , 如十八岁、二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 , “九”是不好过的 。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 。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 , 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 , 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 , 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 。”(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直,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昨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 。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俗中,正月分为“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 , 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廿九 , 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 , 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 , 也要给父母送“九” , 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
“拗九节”过后三天,便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也是福州特有的传说节日,简称“二月二” 。二月二这天 , 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 。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 , 煮成的咸味稀饭 。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 , 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 。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 , 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 , 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 。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 。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 。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 。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 。但是 , 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
除夕“避债戏”
福州民间剧团,过去有一个传统的班规习俗,即每年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按例要“封箱”(即用红纸条将戏箱封?。?表示戏班人员放假回家过年,要到来年正月初一才正式开堂演出 。
但是,在福州台江坞尾古建筑万寿尚书庙却与众不同 。该庙里的戏台每年除夕之夜却锣鼓喧天,热闹异常 。艺人破例粉墨登场献演,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原来在古代,台江商贸发达 , 贫富不均 。有钱人家除夕之夜灯红酒绿,满桌佳肴 。而贫苦人家最怕年关到来 , 债主临门逼债 。俗语道:“二九好推,三十难挨 。”到了大年三十,又不便走亲访友,深感无处躲避 。于是有些慈善家出于同情,便募捐筹款,以高酬金聘请闽剧班社,特定在除夕之夜破例到万寿尚书庙里演戏,并规定要通宵达旦,好让穷苦的负债者聚集到庙中看戏 。当晚如有债主进庙逼债,一来人群拥挤难以找到人,二来会遭到穷人们群起而轰之 。所以万寿尚书庙除夕演戏免费专供穷人看,被俗称为“避债戏” 。到了第二天天亮已是正月初一,便算是过年了,债主又不便开口向穷人讨钱 , 否则自己也会感到不吉利 。
试鼎”和考新娘
新娘入门之后,有个“下灶前”风俗 。新娘到厨房,扎挂围裙,先烧柴火,后煮鸡蛋,伴房妈口唱:新人下灶前,家产层层“咸”(高)……这是一种示范性的仪式,新娘仅仅做个动作 。
到了第二日,也有在三五日后,新娘要下厨房做饭做菜,叫“试鼎” 。所谓“试鼎”,就是对新娘的煮饭、炒菜、煎汤、炖鱼……烹调技艺来个“考试” 。这时,母婆、婶婆、姑婆等亲戚长辈都来围观,可以提议这道菜怎么煮、怎么焖、怎么炊等;可以从持刀切菜,剖鱼削肉,到油盐糟酱等使用,进行考察和出题做菜 。一般都含有辅导性,以期煮得好,炒得香 。如果有一两位亲戚长辈故意出题,新娘就应有自己主见,不能听凭随便说的,免出差错 。但作为新娘不便应嘴,采取“说的归说的”,而试厨技艺要有自己的本色 。要是人家查问,便说“先试试口味,下次再按你的吩咐办”,或平和谦虚地应声“先吃吃看,以后再依你说的做菜”,避免“顶牛”,节外生枝 。试鼎一般要试煮豆腐 , 佐以牡蛎、蒜 。豆腐汤煮沸后 , 要调入稀淡的番薯粉 , 这一步非常关键 。入粉太多,会把豆腐汤凝成块状的;入粉太少 , 豆腐汤不能形成羹状 。新娘应沉着试鼎,免得慌张 , 造成咸酸苦辣甜五味失调 。农家重视豆腐 , 这谐音“务”(有) , 好兆头;牡蛎,俗称“蛎仔”,谐音“弟仔”(小孩子);蒜,俗称“蒜仔”,谐音“孙仔”(孙子)等,这是喜家所欲的追求和期望 。
福州民间丧葬习俗福州早年民间对于丧葬有一套不成文的规例,一直延续下来,到现在有许多已经逐渐革新简化,但还有残留痕迹可寻 。办丧事 , 首先 , 旧时有句民谚叫做“七七做,八八烧” , 就是说人死了要“做七”,每七天叫一七,七七四十九天,每一七都要请道士做道?。?或是请和尚尼姑念经,要设灵前桌,每日早晚要唱汤、唱饭、点塔香 。七七四十九天,并非是足足四十九天,中间“孝男”要拔掉一天,六七是“孝女”日也要拔掉一天,如果是未上寿的“少年亡”(男不到五十岁 , 女不到四十岁)的就不是七天一七,只有六天了 。这其间有烧纸屋、烧金银箱等等 。七七之后有“烧六旬”(即六十日)要礼祭,烧纸鸭福一百日也要烧祭,一百日之后就要等到“周年”(即一年足)到“三年”(即足二年)就要除服,这就是民间所说的“两年足三年促”除服就是孝服已满可以换吉服,照常生活 , 不要为孝服所拘束了 。早年在丧事中有许多陈规陋俗:做官的要告“丁忧”回乡守孝,孝服满后再陈请复职 。“三年”守孝中不能参加宴会应酬 , 夫妇不能同房,家属不能生孩子,否则经人告发就要办罪 。民间虽没有这许多限制,但在守孝中是不能婚娶的,周年之内也不喜欢参加喜庆 。如遇必须婚娶的 , 可在百日之内操办,叫做“借孝” 。官家也有借孝之例,如当年曾国藩守孝挂帅 , 就是由咸丰皇帝下旨借孝的 。实际上在“三年”守孝之中,有逐渐淡化亲属思念的含意,由七七到六旬 , 由六旬到百日,由百日到周年 , 由周年到三年,逐渐拉长 , 也就逐渐淡忘 。最后只有每年的“忌辰”(逝世纪念日了) 。
其次,男子在父母亡过之后,就要服丧 。古时谓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 , 父母俱死曰孤哀子 。在服丧中是十分狼狈相的,所以福州有句讽人其貌不扬的人叫“真像孤哀子” , 就是这个意思 。
上寿的人死亡,有发素帖(即讣告)及企“屏风”的规矩,在素帖及屏风上自称为“不孝男”,在讣告的尾段是这样写的:“不孝男某某等待奉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 。”所谓成服就是开始戴孝 。戴孝一般都是首七开始,这日叫做“上孝” 。在上孝之前,男人要去理发 , 刮胡须,否则要等到七七四十九日终七时才能理发,孝男穿麻衣带麻帽穿草鞋,腰扎草绳,麻帽上挂两个棉球 。据民间传说,这两个棉球的作用是:孝男在服丧期中要把两边耳朵塞起来,任人讥、任人骂、任人说什么坏话都装做听不见 。是否如此也无人考究 。父死挂左边,母死挂右边 , 父母俱死挂两个 , 这是按民间习俗男左女右来挂的 。出葬时孝男要手执“孝儿杖”,杖长三尺,糊以白纸絮 。孝儿杖,父死用木杠,母死用竹竿 。这就是所谓“柴娘罢(父亲)、竹娘奶(母亲)” 。
以上所述都是从古训中的“孝道”而来的 , 父母死这样做就算尽了孝道,生前是否孝顺就是另一回事了 。现在这些习俗在福州市内已简化了许多,但在郊县还保持着,其中不乏薄养厚葬,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更有甚者互相攀比,为办丧事而负债累累 , 污染了社会风气 。这些旧俗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
福州传统宴会的礼俗和禁忌福州传统宴会中的许多礼俗和禁忌,因都有一定意义,且并不繁杂,稍加讲究就能做到,所以现时进行了许多革新,这些礼俗和禁忌仍能保留下来,现举数例谈谈 。
语言上的客套 。设宴请客,客人来了,主人多说“劳驾 , 劳驾”,客人呢?遇寿庆抱拳说“拜寿”,时髦的说“健康长寿”;其他的喜庆均统说“恭喜”,唯丧宴,客人以肃然不语表示哀痛为佳 , 低头紧握主人的手,至多说一声“保重”,千言都在一言中,甚至“无声胜有声” 。在宴会上,主人劝酒说“请重酌”,“没好菜,给侬骗啦”(因为收人家红包,只好谦说“骗”了);客人说“吃好了”,不说“吃完了”(不吉利)或“吃真饱了”(粗鲁) 。
宴中的待吃和不吃 。福州的寿宴和其他喜宴必有一碗太平燕 。太平燕谓大菜,出大菜要放鞭炮,放过鞭炮还要等待主人敬酒,在这之前是不能动筷的 。有小孩不懂规矩的,大人就会制止,这是待吃 。不吃呢?不吃是最后一道“全头鱼” 。全头鱼“有头有尾”且象征有余,岂能吃掉?不吃 , 最后由主人收起 , 作喜庆后期的“饭配”(下饭菜)或送邻里亲友共享 。
盘碗碟的重与不重 。婚丧两种宴席,吃完一道菜,盘碗碟皆不能重迭 , 工作人员来收时也不能重,这是怕触“重丧”和“重婚”的彩头 。除此以外,其他的大多可以重 。不过依我看,现今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按理“添丁”宴也不能重,但旧俗不管这一套 。菜肴中宜与不宜 。婚宴和添丁“弥月”宴等不能上鲳鱼,不论桔汁鲳、炖鲳都与“娼”谐音,故不宜 , 丧宴必须有一碗羊肉 , 俗称“羊肉袋”,因羊懂哺乳之恩,有跪着哺乳的举动,所以食羊肉表孝心 。此俗实无道理,既然如此 , 丧宴不上羊肉才是呀!但是,祖宗教我们这样做,大家都这样做,谁敢去违反?
喜宴要有一碗太平燕,这已是常识,现在的寿宴第一碗是纱线面,过去似无此俗 。面与命谐音,吃炒线面象征长命,实也无可非议 。
“依奶”(母亲)不能“做八十” 。福州有一句骂人的话叫“依奶做八十”,所以为母亲做生日不是七十九岁就是八十一岁;即使每年都做的 , 八十岁这一年也不做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 , 福州话中八十与“拔直”(死亡)谐音,做了八十便意味着“拔直” 。其次,传说罗隐的母亲生前十分悍恶,死后被关入地狱 , 时年八十岁 。
入门之后 , 有个“下灶前”风俗 。新娘到厨房,扎挂围裙 , 先烧柴火,后煮鸡蛋,伴房妈口唱:新人下灶前,家产层层“咸”(高)……这是一种示范性的仪式,新娘仅仅做个动作 。
到了第二日 , 也有在三五日后 , 新娘要下厨房做饭做菜,叫“试鼎” 。所谓“试鼎”,就是对新娘的煮饭、炒菜、煎汤、炖鱼……烹调技艺来个“考试” 。这时,母婆、婶婆、姑婆等亲戚长辈都来围观,可以提议这道菜怎么煮、怎么焖、怎么炊等;可以从持刀切菜,剖鱼削肉,到油盐糟酱等使用,进行考察和出题做菜 。一般都含有辅导性,以期煮得好,炒得香 。如果有一两位亲戚长辈故意出题 , 新娘就应有自己主见,不能听凭随便说的 , 免出差错 。但作为新娘不便应嘴,采取“说的归说的”,而试厨技艺要有自己的本色 。要是人家查问 , 便说“先试试口味 , 下次再按你的吩咐办”,或平和谦虚地应声“先吃吃看,以后再依你说的做菜”,避免“顶牛”,节外生枝 。试鼎一般要试煮豆腐,佐以牡蛎、蒜 。豆腐汤煮沸后 , 要调入稀淡的番薯粉,这一步非常关键 。入粉太多,会把豆腐汤凝成块状的;入粉太少,豆腐汤不能形成羹状 。新娘应沉着试鼎,免得慌张,造成咸酸苦辣甜五味失调 。农家重视豆腐 , 这谐音“务”(有) , 好兆头;牡蛎,俗称“蛎仔”,谐音“弟仔”(小孩子);蒜,俗称“蒜仔”,谐音“孙仔”(孙子)等,这是喜家所欲的追求和期望 。
做半段”――隆重的村庆活动 福州郊县的乡村早已有约定俗成的村庆活动――做半段 。这村庆日多在每年夏收夏种或秋收秋种之后的农闲时间里 , 且皆定在农历七月以后 。例如,鼓岭七月初七,义序八月初四,城门八月初八,淮安九月十五……都是各村的村庆日 。有的大村里的村庆日还特意分为两天 。例如福州东郊五里亭的后浦村,前半村定在八月廿一,后半村定在十月十六 。村庆日恰在农历年过了一半以后,这一年的时间已过“半个阶段”了 , 所以村庆活动就被称为“做半段” 。这时天气晴朗,气候宜人,农村多闲日 , 正适合于社交活动 。所有相邻乡村的做半段日子都错开来 , 时间不一橛,每村一年一次 , 为的是各村可以互相邀请,村庆活动不停 , 节庆气氛热闹 , 历久不歇 。
村民十分重视做半段,为了使村庆办得隆重而体面,他们早在上半年做好宴请的物资筹备工作,养肥了鸡鸭猪等禽畜、酿好了米酒;路上相遇,也总在相互提醒或转告:“要来做半段哇!”村里的孩子们更是巴望着做半段 。
记得50年代我孩提时故乡后浦村农历十月十六做半段的盛况 。那是秋尽时节 , 金风送爽 , 村前村后的晚稻早已收割晒干进仓了,在刚刚干燥的田野上,孩子们挖开稻茬下的田土,捉到躲在泥洞里准备冬眠的胖泥鳅 , 这泥鳅自然成了半段宴席上的一道美味了 。傍晚,邻村的舅舅、舅妈、表哥和远在快洲村的老舅公、表叔都陆续来了;父亲鞋厂里的同事也到了,有的客人还“私自”带来他们的朋友 。我的同班小客人早在中午就来,品尝过母亲用虾米、蚬仔肉煮的锅边糊 。入夜,村头村尾汽灯明亮 , 村庆的酒宴开始了 。这时,谁家的客人多,谁家就被认为好客,社交广,“会做人”,也会被人瞧得起 。我家办两桌酒宴,老祖母把她用五月五“午时水”酿的青红酒汲出让客人们畅饮,客人们赞美这酒“很霸,很霸(真棒)!”
“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全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 , 划拳喝酒声此落彼起 。亲戚朋友聚在一块 , 畅叙亲情友谊,让累了半年的身心轻松一下 。宴席上 , 或商谈买卖生意,或话桑麻,庆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景,筹划明春农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酒过数巡,皓月当空,客人酒足菜饱尽了兴要告辞了 。村口的路上,人声鼎沸 , 互致珍重,踏着月光,便“家家扶得醉人归”了 。远道的客人则留宿 , 不在话下 。
“做半段”这村庆活动,作为一种社交活动的载体和形式,密切了村与村间的联系,增进了亲朋好友的情谊 。没有送礼,不收红包,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今天你来吃我的,明日我去吃你的,彼此机会均等,每人一年只办一次 , 洋溢着人们之间的亲情爱意,既有山野淳朴的风情,又有田泥浓郁的气息 。做半段这乡俗能流传至今,足见其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不过,我们要防止在做半段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甚至进行赌博的不良现象的发生,让这个村庆乡俗能葆其原来古朴、纯正的本色,以利于村际和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 。
请回门和“撮食女子出嫁之后,有的翌日,有的第三天,女家派出新娘的弟侄一辈的人,到男家“请回门” 。这时 , 新娘新郎便在晚辈代表引路下,偕行“回门” 。如果双方家庭相隔较远,就要坐轿、扛兜、骑车、坐船 。现在交通方便,选坐汽车 。
请回门 , 古称归宁 。只来一天,当晚便回男家的,叫“请赶烛”,定在烛明夜黑时分返回夫家;要是路远,或女家场面热闹,可逗留三五天,既可会见女家的亲戚朋友 , 又可在热闹场面,人们对新郎(俗称姑爷、姐夫)进行有趣的乐和滑稽的调笑 。作为新女婿定要礼貌待人,举止文明,婉转答对,避免被圈入合谋计算的“圈套”,弄得既要受罚,又要被人取笑 。如端茶盈杯,就要平稳举喝,不滴不漏 。又如食太平面,怎么用筷夹“太平”(鸭蛋),怎么挑夹线面等动作都要讲究,有的以象牙筷子或银箸供新女婿使用,必须开动脑筋 , 沉着应对 。再如酒席间怎么酌酒、怎么夹食、怎么对话等都要留心,稍有差错,都要被“处罚(罚钱) 。从单项罚钱,买了礼饼等分给在场亲戚朋友,叫做小”撮食“;到几项罚钱集中起来,办起酒宴请在场亲戚朋友,叫做大”撮食“ 。新女婿被“撮食”,留下“傻女婿”笑柄 , 久久作了“话头” 。一般岳父母出面干预过重的“撮食”,只要不属于新女婿本身智力低下或洋相百出的 。
“清明节与“菠菠@” “清明节与“菠菠@” 清明节,是全国性的一个传统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 。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 , 为祖先扫墓、压纸 。扫墓,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 。扫墓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 , 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有闽诗云:“坟前致祭酒三杯 , 点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应无币厂,只好人间造钱财 。”诗句既幽默、诙谐,又道出了福州人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压纸”的缘故 。
扫墓毕,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 , 向人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责任 。
扫墓的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主味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也叫“清明@” 。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如今 , 街上[米时]@店也大量出售菠菠@ 。
菠菠@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 , 捣烂压成汁成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以春天的绿意 。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就是很好的点心 。
正月乡村的迎神活动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具有道教色彩 。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 , 成为乡村“做年”(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如泰山神、白马王、临水奶和各村单独供奉的主神、诸主神的部属,如孩儿弟、七爷、八爷和白须等竹制的“扎骨”神像,分别由人顶着,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
旧时,福州东郊后浦村游神、迎神活动的规格和盛况 , 可列全东郊之首 。该村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 , 古风淳朴,祖庙里供奉着大王林千岁和女神后浦郎娘(简称“后浦奶”)的神像 。林千岁系后浦村林姓村民的祖先,宋代人传说他很有才干,被某王认为义子 , 遂成“世子”,封千岁爷 。世代后浦人都十分敬重崇拜这位始祖,并把他神化,尊为“大王” 。后浦奶是女神临水陈靖姑手下三十六婆官中的一位 , 性情贤淑,心肠慈悲 , 庇佑村境的妇女儿童平安,有护胎救产、送生添丁、保稚佑童的无边法力,深受东郊几十个乡境百姓的信仰和膜拜 。至今,后浦村庙中的壁画仍生动地描绘着她的功德 。每年正月十一游“林大王”,十五游“后浦奶” , 已成为后浦村的时俗 , 历世不衰,远近闻名 。
正月十一中午 , 后浦村祖庙里烛光摇曳,香火袅绕 , 鞭炮骤响 , 锣鼓喧天,一色古装打扮的八位男青年抬起“林大王”的塑像 。留着青须、慈眉善眼、穿着龙袍的大王安坐在轿子上,一少女举着凉伞护驾 。队伍出了庙门,开始巡游全村 。前面锣鼓开道,“东忠境”彩牌紧随,“孩儿弟”跟着,十番尺乐队奏着乐曲,十几个踩高跷的男子倚着音乐节拍边唱边走,并护卫着身后的“林大王”;“呼哄班”镇后,不时齐喊着“好啊”、“发财啊”、“风调雨顺啊”、“乡境平安啊”等吉语祥话,表达了全村百姓的祈愿 。这长蛇般的队伍沿着村路迤逦前行 , 每到一个三叉路口,就有迎神、接神的案桌摆着,桌上放着水酒荤素,点着香烛 。鞭炮燃起,道士念咒,祈求新春人寿年丰,全境平安 。夹道观看的百姓在“大王”前的香炉里插上香烛,求得庇佑 。孩童们跟着队伍穿插奔跑,兴高采烈 。掌灯时分,林大王神像被游神队伍请进祖庙 。正月十五游“后浦奶”的队伍游得更久更远 。统一着装的八位女子抬着神像从庙里出来,五彩缤纷的仪仗紧随其后 。秀丽端庄的“后浦奶”手握许多鲜黄鲜黄的油菜花,俯视着全村的芸芸众生 。每游到一处人多的地方,只见妇女们手持香烛恭迎路旁 , 不一会儿她们便蜂拥到女神前 。婆婆为儿媳取下一枝油菜花,新妇为自己取走一枝油菜花,祈求今年能生儿育女 。这就叫“请花” 。队伍游出村外 , 经过凤坂、连潘、后屿、茶会、竹屿、台头和鼎屿诸村,一路应接不暇 。“后浦奶”把送生添丁的法力分赐给了沿途请花的妇女,为那些不孕或难孕的妇女带来了最美好的祝愿和希望,如果有的人今年不生育 , 明年、后年还要再向“后浦奶”请花,一直到能生育为止 。
十五元宵夜,游神迎神活动达到高潮 。主神已安坐神位,几尊未进庙的小神分别由男青年抱着,从数里外的田头地边争着往庙里跑,最先到者会得到人们最多的祝福 。等到所有的神祗都入庙安坐后,庙前焰火四起,锣鼓震耳,“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 一直到深夜 。福州游神迎神习俗,到50年代后渐废;80年代以来,包括后浦村在内的部分村庄又有所恢复,渐渐剔除掉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增加了道教文化和女神陈靖姑文化的内容 。
早年,福州还有许多迎神活动,如迎吴颜爷、迎泰山、迎城隍、迎尚书等 。因此种活动封建迷信色彩浓厚,提高了认识的市民不予提倡,遂逐渐地淡化,唯春节期间被称为“迎年”的游神还能看到 。笔者以为,作为民俗 , 作为庆春节或元宵的迎年活动如引导得当,是无可非议的 。
派吃演出”的风俗过去福州地区经济实力较弱的小戏班,多在偏远的山乡走村串寨流动演出 。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从一地出发到另一预订演出的地点,往往一天不能及时赶到,这就得派人先到这两个地点之间的必经村落,贴上一张“红纸榜”,一般是贴于祠堂或庙宇的墙上 。纸上写明某戏班某日经过贵地,特在贵地暂时逗留 , 并在贵地演唱一乐 。当地乡绅见此红纸榜后,便马上叫人鸣锣通知全村 , 作好接待过镜戏班的工作 。
戏班一进村,首先是解决吃饭问题 。当地乡绅请戏班班主开列人员名单 , 然后编号抽签,按村民户数进行分配到户 。或一户分配一人 , 或一户分配二人 , 视户主经济状况而定 。这样,演员的吃饭问题便分散到各家各户去解决 。吃饭不要钱,全部免费招待,这就是“派吃演出”的习俗 。
为了答谢中途过镜村庄的接待,戏班便在当天下午或晚上演一台戏,其间的点心也由各家各户端送到戏台 。如果戏班演得好,受到当地村民欢迎,也有被挽留多演两天的 。
这种的“派吃演出”风俗,相传是明朝福王的后妃当年流落到穷乡偏壤时,曾受到戏班艺人的接济 。当她回宫后,为了表示对戏班艺人的感恩,特命太监传旨各地,凡有戏班过镜进村 , 应尽力给予礼遇款待 。送三旦和满月酒生男生女 , 外公外婆家都要“送三旦” 。“送三旦”是指分娩三天 , 定为“三朝洗儿”日,作为娘家人,就要为产妇送来了鸡、面、蛋、油糯米、红糖等礼品,以供哺乳育儿期间的食用 。有的娘家殷实,还送来桂圆、羊、鸭以及幼儿的衣服、兜衣、小棉被、毯等,甚至金银饰品、贺礼 。娘家的亲戚也有“赠安”的礼品,一般为鸡面或太平面,宽绰的还赠送高档东西 。这些都集中娘家,分娩后第三天,挑担或驾车送来 。“送三旦” , 多是产妇的弟侄辈挑来,也有地方是外婆领担送来 。福州民间十分重视分娩后的调养,要吃若干只鸡 , 三餐食线面或糯米饭,忌吃海鲜之类东西,保元养身,以期喂乳不乏 。到了婴儿满一个月,喜家要请喝“满月酒” 。一般只请外婆家的亲戚有“赠安”的,有的也请喜家族亲戚属有“赠安”的 。大家合饮一堂,酒毕,来宾都分别看看婴儿 , 赠送“弥月之庆”红包 。这是礼尚往来的,收了人家的,到了人家添婴 , 也要还应人家 。
1、游神
或称圣驾巡游、游老爷,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 , 巡视乡里 , 保佑合境平安 。
2、拗九节
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 。在这一天 , 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
3、拗九粥
福建福州特有的名点之一 , 是在拗九节时煮的甜粥 。制作材料以荸荠、花生、红枣、桂圆为主 , 可加入莲子、白果等,与白米掺糯米加红糖同煮至熟或烯烂成粥即可食用 。
4、做年
老福州人“做年”,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说,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 , 初一、初二、初三;其二,农历十二月初一“筅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两个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
其三,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节)都算过年,历时45天;其四,农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节 。
5、压浪
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州
【福州过年的民风民俗,福州过年的风俗是什么】1、游神
或称圣驾巡游、游老爷,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 , 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 。
2、拗九节
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 , 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
3、拗九粥
福建福州特有的名点之一 , 是在拗九节时煮的甜粥 。制作材料以荸荠、花生、红枣、桂圆为主,可加入莲子、白果等,与白米掺糯米加红糖同煮至熟或烯烂成粥即可食用 。
4、做年
老福州人“做年”,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说,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 , 初一、初二、初三;其二 , 农历十二月初一“筅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两个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
其三,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 , 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节)都算过年,历时45天;其四 , 农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节 。
5、压浪
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州
编辑于 2019-08-02
查看全部5个回答
高铁福州到福鼎动车时刻表_查询时刻表,快捷预订_下载携程-查询预订
根据文中提到的福州为您推荐
携程app订火车票 , 在线选座,出票快;订火车和酒店,享火酒返现补贴;学生更享专属权益
ctrip.com广告
周易:一个人能拥有多少财产,其实“名字”早已决定!测一测
姓名命理测试广告
更多专家
福州有哪些 特有 的民俗?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 , 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 , 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