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工作读后感摘抄( 二 )


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大多由成功者编写,具有倾向性,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所以在书写历史剧人物时,还需要把握历史对人物经历的影响,也要结合文本和民间故事,尽可能去还原其本来的面目,这样才能形成戏剧的张力 。戏剧创作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和事件直接的相互联系,找出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本来面貌,再把那些最有戏剧张力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和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情节加以演化,让人物和故事尽可能有时代感 。素材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找准一个点,发散出去 。再把“点”原本的模样先提炼出来,围络着这个点去想,然后周边的人物自然也都活起来了 。这是一个很有效的结构戏剧性的思路 。历史剧的戏剧化虚构,需要你先研究历史材料,找到里面所暗藏的戏剧性,你要找到这中间戏剧化的东西,拿来作为故事和人物关系的设定 。
创作的构思过程是无形但是最重要的部分,要抓住这种初衷去判断所有的事情,去想所有的可能性 。同时一定要把历史背景想清楚,这样才能一点一点把角色搭起来 。
不管是美术还是造型方面,都参考了包括但不限于借鉴自己的经验、著名宋朝古画《婴戏图》《汉宫春晓图》《盥手观花图》《妆靓仕女图》《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冬日戏婴图》等,李导以“渡云轩”场景的搭建为例讲述了场景的美学,从借鉴原先经验开始作为实验和示范,先尝试一些方法看拍摄的可操作性,再从现场实际情况往前推进,更加参考了宋画美学的留白,达到了“通透”的效果 。柱础、斗拱、柱子、材料,包括古人更加讲究的工艺等等,每一处细节都是需要考虑的地方 。大庆殿、宣德门、文德殿、御书房、垂拱殿、集英殿、春鸾阁、御苑以及秦王府与襄王府的相互转变却又呈现出的“不熟悉感” 。我个人觉得最受震惊的是导演把宋人“四艺”的点茶研究的透彻,更不用说剧中的陈设与道具 。体现在人物上的,从服装造型、走路姿势上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包括头发的梳法、男式束带的系法、褙子的造型都去参考了宋画,可谓是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了 。
还有后面的摄影、特效以及李导讲述的其中27个拍摄现场,可以看出,李导在演员指导方面的功底和要求,她把如何去表演好这一场戏讲述的清楚明白,慢慢去带动演员的情绪和感情,才成就了这一部被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拿出来赏析的电视剧 。让我们每一代人都把其中的画面和词句当做自己对爱和美好所有的向往和呈现,并把自己置身并陶醉其中 。
认真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导演的用心和不易,有些很小的镜头,比如李导提到的一棵按照宋画去找来的一棵植物,没有它的特写镜头,但是导演为了在一扫而过的镜头里真切地体现“宋代”生活而去较真儿这一棵树的造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