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读后感100字( 三 )


【《新五代史》读后感100字】[1] 当前学界还有“理学化史学”“史学的理学化”“义理化史学”等提法 , 参见曹宇峰《南宋义理史学研究》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1年 , 第1-6页 。[2] 汤勤福:《义理史学发微》 , 《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1期 。[3] 罗炳良:《从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的转变》 , 《史学月刊》 , 2003年第2期 。[4]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 北京:中华书局 , 1997年版 , 第368页 。[5] [美]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 , 新文丰出版公司 , 1984年版 , 第1-3页 。[6]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 中华书局 , 1997年版 , 第190页 。[7] (宋)王偁:《东都事略》 , 齐鲁书社 , 2000年版 , 第604页 。[8]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一册)《居士集》卷三十《孙明复先生墓志铭》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457页 。[9]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一册)《居士集》卷十八《春秋论上》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306页 。[10]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一册)《居士集》卷十八《春秋或问》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311页 。[11]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一册)《居士集》卷十八《春秋论上》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306页 。[12]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解诗》 , 中华书局 , 1986年版 , 第2089页 。[13]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三册)《易童子问》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1119页 。[14]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一册)《居士集》卷十八《易或问三首》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301-302页 。[15]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一册)《居士集》卷十八《春秋论上》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305页 。[16]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二册)《居士集》卷四十三《廖氏文集序》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615页 。[17]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经说》 , 《四部丛刊》本 , 商务印书馆 , 1919年 。[18]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一册)《居士集》卷十八《春秋论上》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305页 。[19]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一册)《居士集》卷十八《春秋论中》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307页 。[20]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八 , 商务印书馆 , 1959年 , 第130-131页 。[21]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梁本纪·太祖下》 , 中华书局 , 1974年版 , 第21页 。[22]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三册)《易童子问》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1109页 。[23]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三册)《居士外集》卷十一《易或问》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878页 。[24] (宋)欧阳修:《诗本义》 , 《四库全书》第70册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7年版 , 第183页 。[25] (宋)欧阳修:《诗本义》 , 《四库全书》第70册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7年版 , 第222页 。[26]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三册)《居士外集》卷十《石鷁论》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880页 。[27]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三册)《居士外集》卷十一《易或问》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878页 。[28]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九《司天考第二》 , 中华书局 , 1974年版 , 第705页 。[29]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三册)《居士外集》卷十《石鷁论》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881页 。[30]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二《欧阳诗本义十五卷》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1988年影印本 , 第46-47页 。[31]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欧阳修传》 , 中华书局 , 1977年版 , 第10381页 。[32]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梁本纪·太祖下》 , 中华书局 , 1974年版 , 第16-17页 。[33]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九《刘守光传》 , 中华书局 , 1974年版 , 第427页 。[34]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二册)《居士集》卷十六《正统论下》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273页 。[35]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梁本纪·太祖下》 , 中华书局 , 1974年版 , 第21-22页 。[36]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三册)《居士外集》卷十《本论上》 , 中华书局 , 2001年版 , 第862-863页 。[37]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四《一行传序》 , 中华书局 , 1974年版 , 第370页 。[38]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伶官传序》 , 中华书局 , 1974年版 , 第397页 。[39]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一“熙宁三年五月庚戌” , 中华书局 , 1979年版 , 第5135页 。[40] (宋)黎靖德编 , 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6册 , 中华书局 , 1986年版 , 第2089页 。[41]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245册《答周益公第二书》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06年版 , 第420页 。[42](宋)黎靖德编 , 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7册 , 中华书局 , 1986年版 , 第2636页 。[43] 罗炳良:《从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的转变》 , 《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 , 第5-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