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懂了《围城》,你便看穿了身边的“假面人”

当你读懂了《围城》,你便看穿了身边的“假面人”
文章图片

五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我拎着两个大皮箱狂奔于通往火车站的路上,想要抓紧时间赶上那趟通往北京的晚间列车 。
就在排队上车的间隙,一位中年大叔关切地问我:“去上学啊?哪个大学啊?”
听我随口回答了一句,大叔接着问:“你的大学肯定是985/211吧?”
那一刻我心情很复杂,我深知我的大学并非拥有这两项大众所认可的标签,但大叔的声音、旁人好奇的眼光驱使我在那一刻点了头,并怯懦地回了一声“是的” 。
坐上火车那个晚上,我沉默了很久,因为我第一次发现了自身似乎抹不掉的人性缺点 。
就在那短暂而匆忙的赶车间隙,我却还不忘以虚荣傍身 。
我一边在心底深爱着自己的学校,一边却因为一些外在标签而投身虚荣的怀抱 。
随着阅历的加深,我逐渐意识到这种人性缺陷的普遍性 。
它存在于一个上课不传授经典,而不断侈谈自己和多少“名人”吃饭喝酒的教授身上;
它存在于鲜少关注自身,而把喜怒哀乐寄托于与张三李四比较的妇人身上;
它存在于名校镀金光鲜亮丽,而实则肚中无货的留学生之间;
它也绝对存在于你我看似简单而普通的人生中 。
这种面对现实的不坦诚,这种不敢揭开真面目的假意人生,往往像一睹不高不矮的围墙 。
它横亘在你我面前,虽不会遮住你全部的视野,却也阻碍了你畅快淋漓地去拥抱更自由的人生 。
当你读懂了《围城》,你便看穿了身边的“假面人”
文章图片

当你读懂了《围城》,你便看穿了身边的“假面人”
文章图片

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本叫做《围城》的长篇小说,就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这种“假面人生”的真面目 。
《围城》的作者是钱钟书,他是近代中国作家、文学评论家,著有《管锥编》、《谈艺录》、《围城》、《写在人生边上》 。
如若一个人要了解中国近代文学史,钱钟书一定是绕不过去的一环 。
很多人在读《围城》这部小说之前可能就听说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
但《围城》这部小说的着眼点,绝不仅仅是婚姻这么简单 。
《围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不是被虚荣心或虚伪包裹着的 。
方鸿渐在欧洲无心学习,买假博士学位来糊弄他人;
苏文纨嘴里说着爱方鸿渐,却又少不了赵辛楣鞍前马后的爱慕;
孙柔嘉看似弱小平淡,实则工于心计,是个演戏的高手 。
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是让人觉得十分可恨的,但似乎都显得不那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