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懂了《围城》,你便看穿了身边的“假面人”( 二 )


《围城》中典型的“虚伪”场景之一,是苏文纨和曹元朗的互相吹捧 。
曹元朗写了一首叫《拼盘姘伴》的诗,众人看完心知肚明这首诗写得不明所以,有些地方简直胡说八道 。
苏文纨却盛赞这首诗不仅题目巧妙,而且表达生动 。
小说中写到,听到苏小姐的反应后,“方鸿渐忽然有个可怕的怀疑,苏小姐是大笨蛋,还是撒谎精 。”
明事理且都是留洋博士,难道连一首诗的好坏都品不出来吗?类似苏文纨的人只是缺少了委婉表达的“真” 。
而一旦人们把这种冠冕堂皇、虚伪奉承变成生活的常态化,便没了趣味可言 。
语言如果不是用来表达真与美,又所谓何用呢?
明末清初大文学家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 。”
若以这个标准来论,上述这些知识分子好像都缺了点儿“真情”与“真气” 。
博学多识之士是人们认为的有趣的一类人,因为知道的多往往能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 。
如果博学之士还能以真诚待人,那就更添一份可爱了 。
但《围城》里的知识分子,也许太急于显示自己的渊博,在很多情况下即使说着俏皮话也显得没那么可爱了 。
张德芬曾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分享过一个观点:
人们往往会倾向于把自己的学识、工作、财富、伴侣等同于自身价值 。
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会过分关注那些外在能带给自己荣耀的事情 。
方鸿渐表面上觉得知识无用,但最终为了显得有面子而造假学历,他若真的坦荡,便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自己的无知 。
而五年前的我,若非认同于我学校的标签就等同于自己脸面的观点,又何须在众人面前撒谎呢?
看到真我,以及意识到真我与一切外在虚荣之物并无本质关系,才能让一个人有勇气变得坦荡,活得有趣 。
那些过分关注外在虚荣、他人眼光的人又怎会有闲暇去区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微妙滋味呢?
那些最有趣的人,一定是有真气,勇于做自己的人 。
当你读懂了《围城》,你便看穿了身边的“假面人”
文章图片

当你读懂了《围城》,你便看穿了身边的“假面人”
文章图片

史蒂芬·柯维在其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论述过“影响圈”和“关注圈”的概念 。
影响圈是指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影响或者改变的事情,比如“学习”“健康”“工作”等等;
而关注圈则是那些我们关注到但无法影响到的事情,例如我们知道某一个地区发生战争,但是却无法做出任何改变 。
《围城》里那些困于人生围墙的知识分子,也许就是过分对焦“关注圈”而导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