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懂了《围城》,你便看穿了身边的“假面人”( 三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方鸿渐的工作际遇,他留学文凭造假本就心中有愧,而后回国也都是依靠个人关系,才勉强找到三份“温水煮青蛙”般的工作 。
第一次工作是方鸿渐的前岳父周经理帮忙打点的;
第二份工作靠“昔日假情敌”赵辛楣举荐到三闾大学当教授,结果因为文凭造假之事勉强混了个副教授;
第三份工作仍旧是依托赵辛楣到报社混口饭吃 。
也许当时社会大背景混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鸿渐的际遇,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方鸿渐自身的态度,才是造成其事业不得志的“罪魁祸首” 。
方鸿渐无疑是幸运的,他本出身于一个南方士绅家庭,而后又得人资助去欧洲深造 。
有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会,但他却“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学校,伦敦、巴黎、柏林 。随便听了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
这样的人生态度揭示了他后面假造文凭的根源——不够使劲,就够不着那些光鲜亮丽的东西 。
回国后方鸿渐先是在银行工作,然而还未等他上心工作,就已经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忙乱了阵脚,工作自然是敷衍的 。
后来蒙幸得到赵辛楣举荐去三闾大学教书,一路上经历颠簸困顿,赵辛楣一语道破了方鸿渐的本质:“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
结果到了大学,方鸿渐并无一洗前耻的念头,以为得了个副教授已经是不能再好了 。
得知自己要教授的是一门可有可无的伦理学课程,他对自己说:
“自己大不了是个副教授,犯不着太卖力气的 。”
正是这种可有可无、敷衍了事的态度,加上方鸿渐人际关系经营不善,导致第二年他丢掉了工作,成为了学校的笑柄 。
看似在每一份际遇中,方鸿渐都有一个敷衍的借口:
大环境不好,找不到工作;
在前岳父银行里只能打杂,没什么出息;
在三闾大学顶多是个副教授,太卖力气就输了……
他总是把每次际遇的原因归向外界,认为环境的不可抗力才导致了他的境遇 。
但如果方鸿渐是一个更关注自己“影响圈”的人,他也许就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欧洲用心求学,取得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
在银行认真工作,多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
即使是个副教授仍专心教学,搞好人际关系,来年也许有更好的机会 。
然而,这个更聚焦于“关注圈”不得志的方鸿渐错失了太多逃出围城的生路 。
当你读懂了《围城》,你便看穿了身边的“假面人”
文章图片

当你读懂了《围城》,你便看穿了身边的“假面人”
文章图片

《围城》借褚慎明之口道出了一些人婚姻的本质: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