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四季》读后感100字( 二 )


作者眼中看到山毛榉,不仅能在生长的山毛榉树干枝桠中看到它们适合做什么东西,甚至还能从一小片山毛榉的碎片中分辨出山毛榉的树龄,甚至还在那些年轮中看到了哪些年份中出现了旱情,哪些年份中,适合生长 。大自然把他们的秘密藏在了不会说话的树木、昆虫里,而作者就可以这样轻松与大自然对话 。
你可能会说这些需要这么专业的知识,这么厚重的底蕴,普通读者可能无法享受这种深度“究”的快乐,那么没关系,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往细腻处“研”的那些快乐吧,那可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作者曾经捡到了20多个被动物啃过的果核 。这些小小的果盒上,每一个上面都豁着一个精细的小孔,原来这是森林里的木鼠,费心费力找到的营养丰富的果仁,做为自己的日常储备 。这些小孔,就是作者精细观察所得 。现在有没有一种欲望,想走出去找一片土地,想蹲下去,去和一个神秘的世界亲密接触呢?
《林中四季》读后感(三):林中的四季,生命的欢歌
在19世纪的欧洲,诞生了两位驰名世界的博物学家,他们分别是英国的进化论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和以《昆虫记》闻名于世的昆虫学泰斗法布尔,时至今日,他们观察细致、钻研求真的科学精神依旧是我最为钦佩的世界级科普类大家 。十分幸运的是,近日我读到的这本《林中四季》,也是出自于一位博物学家之手的自然科普类作品,十分具有大师们的余韵,让人看的不亦乐乎 。
基于这本书给人一种舒适的阅读感受,我还专门查阅了关于该书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科学家理查德·弗提,他是剑桥、牛津的地质和古生物学的专家,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寒武纪到石炭纪的海洋动物化石,尤其是三叶虫 。他不仅是一位学术严谨的自然科学家,更是一位致力于科学知识传递的科普作家,可以说他既有深厚学养,又能深入浅出科学表达 。他的作品跨度非常广泛,包括地质学、古地理学、进化论,考古学、文学等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可谓是真正的学识渊博、融会贯通,这在这本《林中四季》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
作者坦言,这本书的问世是巧合更是某种必然 。作者在退休前主要研究的是地理学、古生物化石等尘封无生命的对象,他在退休后更倾向于自己一生的学识和爱好放置于五彩斑斓的“鲜活生命”的身上 。一次机缘巧合,他购置了一片1.6公顷的林地,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他的自然观察 。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如一地细致观察这这方小林中的动物、植物、地表、气候、微生物等,这数年间这篇小林中的几乎所有的生命和环境一一作者记录、归纳、整理和总结,严谨的数据、优美的文笔、深厚的哲思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和惊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