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三):“这个社会假模假样 , 不让人活也不让人哭”
了解虹影这位作家是因为娄烨的电影《兰心大剧院》 , 剧本改编自她的谍战小说《上海之死》 , 书里极具力量和特色的女性角色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而本书《饥饿的女儿》和《上海之死》带给我的阅读体验非常不同 , 作为一本自传式的小说 , 同时又是作家锋芒毕露的处女作 , 《饥饿的女儿》没有复杂的情节 , 但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和刻骨铭心的痛感却比《上海之死》的谍战情节更扣人心弦 。
虹影在本书中 , 将时代洪流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刻画 。特殊时代的集体性记忆 , 对书中的每一个人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 生理上的饥饿和疲劳、心理上的抑郁和压抑 , 更让很多看似狗血魔幻的行为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这个社会假模假样 , 不让人活也不让人哭” , 书中母亲的角色说过这样一句话 , 只能给内心灌上水泥 , 挣扎着活下去 。
本书的很多情节乍一看非常狗血 , 但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 , 那样一群受过伤害的人在一起 , 很多行为动机变得如此合理 。书中的“我”——六六是私生女 , 也正是这个特殊的身份 , 让她从小就是家庭里的局外人 , 而当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归属的话 , 她会极度缺乏安全感 。为了填补身心的空洞 , 六六陷入文青历史老师所谓的爱情也变得合理 。“我不管这个神来自何方 , 只要他能走入我的心中 , 就能保护我 。我对着寺庙里的菩萨划十字 , 对着十字架双手合十 , 常被人笑话 。有人指责我亵渎神明 , 我却不认为有什么错 。”六六这种缺爱的绝望 , 吸引了同样对生活绝望的历史老师 , 而这也是让这段关系最终陷入悲剧的元凶 , 爱情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
六六最终的和解其实不是和欺瞒自己18年的母亲 , 而是和自己和解了 , 走出这座充满痛苦回忆的山城 , 最终放下了对自己的轻视 。最终完成一个少女到一个成熟女性的成长 。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四):零敲碎割的痛
《饥饿的女儿》 在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中 , 我最心疼两个人 。一个是萧红 , 一个就是虹影 。读她们的作品 , 读出来的往往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 , 而是那种零敲碎割般的疼痛 。
今天来说一下虹影的《饥饿的女儿》吧 。这本小说有很浓重的自传的影子 。书中的六六 , 就是作者的化身 。书名中的“饥饿”有两层的意思 , 一种是生活条件的窘迫 , 另外一种就是心灵的饥渴 。第一种窘迫 , 和穷有着很大的关系 。“窘”和“穷”都是从“穴”字头的字 , 不管造字之初是什么意思 , 后来演变的过程中都有一种如在洞穴中逼仄的感觉 。六六生活的环境也非常的逼仄 , 十平方的正房 , 再加上一个不规则的最低的地方只有半人高的阁楼 , 就是她的父母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和她共同居住的地方 , 1980年的时候 , 他们在这里已经居住了29个年头 。这样的环境弄得每个人脾气都一擦就着火 。钱上面他们也是很困窘的 。为了省钱父亲养成了不吃早饭的习惯 , 等到后来家庭条件稍有缓解的时候 , 父亲已经没有了吃早饭的胃 , 胃的这项功能居然退化了 。觉得这处描写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 饥饿让人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