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晚上的风俗是什么,三十晚上有什么讲究

1、三十晚上有什么讲究三十晚上的风俗是吃年夜饭、祭祖、燃爆竹、守岁等 。
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 , 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 , 说明红红火火 。“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 , 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 家家户户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迎新年 。
贴年红习俗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 过年贴年红(挥春) , 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 ,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

三十晚上的风俗是什么,三十晚上有什么讲究

文章插图
2、大年三十通常有什么习俗?“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 , 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辞旧迎新 , 消灾祈福为目的 。
1.舞狮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 ,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 。
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
2.年夜饭
年夜饭尤为重要,而且年夜饭不要吃得太快,每样菜最好都要吃一口,因含有吉祥意味 , 所以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预示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吃鱼丸、虾丸、肉丸 , 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 。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富裕和年年有余之意 。
3.敬拜神灵
如果家中供奉神灵等,要记得在除夕的晚上二十三时上头炷香 , 这是敬拜神灵,祈求期盼神灵在新的一年会保佑自己和家人行大运,吉祥如意,平安健康 。
4.守岁熬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 。
除夕晚上 , 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 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 。
5.贴春联
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别的门饰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对联 。大年前两天,要“扫舍” , 城里人叫打扫卫生 。
家家房前屋后,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 。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 。年三十早,家家户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 。年终于来临了 。
6.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 , 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 , 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 , 有吉祥之意 。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 , 有驱灾避邪之意 。
7.鞭炮驱年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凶残的动物,叫做“年”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 。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
8.看春晚
全家团圆最少不了的就是收看每年一次的春节晚会,春节晚会已经逐渐成为大年三十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 全家老小聚集在电视前收看春节晚会,这种喜乐融融的氛围可是任何节日都难以比拟的 。
拓展资料:
习俗(传统文化名词):习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í sú,是习惯风俗的意思 。习字最早见于 , 字形作习,上部是鸟羽毛的象形,下部是声符 。《礼记?乐记》等均有相关记载 。
东汉学者许慎将习字解释为“数飞也”,即练习或学习飞行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 。习字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本义基础上又演变出多种重要含义,习惯、习性便是其中的一种 。《礼记?乐记》说:“五年视博习亲师”,学者解释其中的习字含义是“常也” 。常即经常、惯常 。经常、惯常自然成为习惯,这便是习俗的习的基本定义 。
俗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铜器铭文《卫鼎》等) 。《说文解字》说:“俗 , 习也” 。这是用转注的方法来解释俗字的含义 , 表示俗与习在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 。。按古代经史学家的解释,前述文句所见的习俗一词 , 均是风俗习惯的意义 。
综合前述解释和实际情况剖析,可以认为,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 , 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习俗
指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 , 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 。),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 , 就是把饺子咬破 , 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
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 。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  
大年三十贴春联    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 , 对于每家每户来说 , 别的门饰可以忽略不计,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春联,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也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 。
大年三十点灯笼  大年三十都要在家门前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春节期间都要彻夜通明 。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不能关灯,这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
大年三十吃年夜饭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合家团圆的一天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置办得非常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
大年三十放鞭炮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迎接未来一年新的开始,大年三十晚跨年的那一刻就会响起“隆隆”的鞭炮声,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红红火火 。
大年三十通常也叫除夕 。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 。
除夕的习俗: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 , 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
饺子: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
贴窗花: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
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 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
燃爆竹: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
年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 , 有的到宗祠拜祖 , 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 , 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 , 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
挂灯笼: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 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 , 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
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 , 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
拓展资料: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 , 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在民间 , 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 。在现代 , 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在这节日里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 , 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 百度百科
大年三十通常也叫除夕 。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 , 即大年初一前夜 。
除夕的习俗: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 , 吃团圆饭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 , 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
饺子: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 , 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 , 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 , 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 , 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 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 , 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 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
燃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
年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 。旗族人祭祖 , 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 。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 , 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 , 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 。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 , 一家人围桌而谈 。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 , 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 , 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 , 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 指阴历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 。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 抒发美好愿望 , 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
除夕吃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
守岁: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 。
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 。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
包饺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早早地起来包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花生或其他果仁的,甚至一枚小小的钱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
压岁钱: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 。
燃爆竹:大年三十晚饭前和跨年的那一刻就会响起“隆隆”的鞭炮声,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 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
拓展资料: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 。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 , 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民间最为重视 。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 , 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 , 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 , 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 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
资料参考来源:百度百科-除夕
三十晚上的风俗是什么,三十晚上有什么讲究

文章插图
3、大年三十守夜的习俗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
守夜也叫熬年,指农历大年三十的守岁 。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 。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 , 他们就喝酒 。
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
三十晚上的风俗是什么,三十晚上有什么讲究

文章插图
4、大年三十有什么习俗大年三十的晚上摆上供桌,把家谱、祖先和神灵的排位端放于供桌之上 , 再摆好香炉、贡品,叩拜祖先、神灵,祈求庇护家人来年顺利安康 。所上的供品不得随意摸动,要等到年后才能吃 。
年俗|大年三十就要这么过!年味儿都在这
戴石榴花
一到三十晚上,家里的老人都要戴上石榴花或者戴聚宝盆的绒花,象征着吉祥如意 。
年俗|大年三十就要这么过!年味儿都在这
除夕吃素饺
除夕夜,吃饺子寓意来年平安,而包饺子的用料也大有讲究 。除夕夜要包两种馅料的饺子――素馅和羊肉馅 。素馅代表着素素净净、无病无灾,是在除夕夜吃的 , 而羊肉馅的饺子则要留到大年初一 。
另外,还有一些家庭喜欢在饺子里面放东西 。旧时,家长们喜欢在饺子馅里放几枚硬币,谁吃上谁就能有好彩头 。
年三十儿晚上包饺子的馅儿不能剩下 , 不然来年有心事 。
年俗|大年三十就要这么过!年味儿都在这
年俗|大年三十就要这么过!年味儿都在这
年夜饭不能全吃光
年夜饭一般都会非常丰盛但是晚上的年夜饭是不能吃光哒,要留下一些到初一吃 。寓意去年的东西吃不完 , 到今年还有剩余,年年有余!
你好,大年三十的习俗一般就是,放鞭炮,吃水饺 , 三十晚上要守夜到凌晨,迎接新年的到来,希望可以帮到你!
三十晚上的风俗是什么,三十晚上有什么讲究

文章插图
5、大年三十的风俗是什么?大年三十习俗有,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贴春联,守岁等 。年三十又叫做除夕 , 中国传统节日 。指阴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 , 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 。
大年三十的介绍
也叫大年三十晚,春节的高潮是大年三十 。这也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守岁熬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 。除夕晚上 , 一家老小熬年守岁 , 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
【三十晚上的风俗是什么,三十晚上有什么讲究】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 。人家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别的门饰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对联中国人的传统里有各种形形色色的饭局,但天字一号重要的当属大年三十晚上的这顿年夜饭年夜饭代表着至高无上 , 古时的贤明圣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