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怀念杨开慧诗词

毛主席怀念杨开慧诗词

毛主席纪念杨开慧的诗词哪为知道这是纪念杨开慧的诗词: 蝶恋花 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青杨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下面这两首是杨开慧在世时写给她的: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毛主席纪念杨开慧的诗歌在毛泽东传世的几十首诗词之中,为杨开慧写的就有三首: 一首别后相思的《虞美人》,一首送别的《贺新郎》,另一首就是杨开慧逝世二十七年之后,六十四岁的毛泽东写下的类似悼亡诗的《蝶恋花》 。
毛泽东的诗词,一般说来格调都很高昂,很少作愁苦语,《虞美人》是一篇例外 。
词曰: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
词题为"枕上",作于一九二一年 。
毛泽东在一九二○年冬结婚,则"枕上"是新婚不久的"枕上" 。
新婚小别,所以才愁成了这般模样 。
词不很精练,显然是即兴之作 。
然而诗句明白流畅,毫无修饰; 感情自然流露,毫不掩饰 。
他思念新婚的爱妻,无法入睡,离愁如同翻江倒海一样 。
睡不著,天又老是不亮,祗好披衣坐起身,呆呆地看天上的寒星 。
天渐渐亮了,自己睡著过没有呢? 不知道 。
脑子里觉得甚么都没有意思,只想能和心上人相斯守 。
不知不觉之中,月亮向西直落了下去,而眼泪,也不知甚么时候已经挂在脸上了 。
这首《虞美人》刻画出了另一个毛泽东,他原来并不总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也会想老婆,也会流眼泪 。
离开了老婆,他竟然像孩子一样的孤单、软弱,竟至于"百念都灰尽" 。
毛泽东心中的念头除了革命还有甚么呢? 他说"百念都灰尽",显然革命的信念也因离别有所动摇 。
《虞美人》告诉我们: 毛泽东也曾经有过爱情第一的一刹那,为了杨开慧,在他二十八岁,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年 。
人生知己难得 。
毛泽东晚年曾经对美国采访人员斯诺说,他是一个云游世界的孤僧 。
可见他常常觉得很孤独,缺少知己 。
在毛的一生中,以知己相称,以知己相托的人,祗听说过一个杨开慧 。
一九二三年,毛泽东在一首《贺新郎》词中,对杨开慧说:"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
" 得知己难,报答知己更难,报答毛泽东那样的英雄知己更难 。
杨开慧比毛泽东小八岁,为了报答丈夫的知己之托,她不知受了多少苦,直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
《贺新郎》写道: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想,苦情重诉 。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
知误会前番书语 。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
汽笛一声肠已断,此天涯孤旅 。
凭割断愁丝恨缕 。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
重比翼,和云翥 。
写的是夫妻离别,两个人"凄然相向 ",不但有情有恨,还有误会 。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
" “零”作动词,非常形像 。
细致地刻划出杨开慧曲折复杂的心情: 感情上憎恨离别,理智上支持丈夫的事业,而且是冒死的事业 。
对于一个结婚二、三年的年轻女人,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沉重的负担 。
这一切的愁云惨雾,一切的误会,都由作者一句"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
" 扫荡开去了 。
多少信任,多少托付,多少安慰,全包含在这一声 "知己"里 。

"人有病,天知否?" 意思不是很明白,应是交代离别的原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不得不暂时割断儿女之情 。
词的下半阙,作者还是继续渲染离愁别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