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诗词学会 诗词歌赋 何意苍梧云( 五 )


阴谋与爱情,就这样吊诡地结合为一体,断送了尧的万世基业 。
娥皇、女英,是位于中国爱情史开端的两个女人 。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年老后,问大臣谁能继位,大臣推荐了舜 。
为了考察舜,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在舜的调教之下,二女“甚有妇道” 。
尧非常满意 。
三年后考察结束,尧把帝位传给了舜 。
尧的这个举动,就是史所美誉的“禅让” 。
此后舜仿此例,亦禅让于禹 。
有史以来,正史所记载的出于公心的禅让仅此二例,后世仅有的几例禅让都是被逼无奈之下,为保命而演出的把戏 。
“禅让制”因此被孔夫子及其以降的大人学者们称颂不已,成为“托古改制”原始依据,直到今天,还是正统历史观的宠儿,堂而皇之地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 。
舜是黄帝后裔中的另外一个分支,距黄帝九世,居住在黄河中游(山西蒲州一带),舜当是该部落的首领,名声才会被尧所闻 。
尧为了联合拉拢舜的部落,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 。
这是中国史“和亲”的最早滥觞 。
遥想当年,舜下了重金作为聘礼,在妫水边迎娶二女的时候,一定百感交集 。
蒹葭苍苍,野露茫茫,一丝寒意一定袭上了年轻的舜的心头:这次联姻吉凶未卜,二女所怀的,不知是怎样恶毒的使命,舜部落的秘密和实力,眼看即将暴露在闺房女红的闲庭信步之中;但是无论二女如何作为,舜又无法处治,毕竟,娥皇、女英是强大的尧的亲生女儿 。
“和亲”,脉脉的温情下面,提前隐藏着刺探和背叛的结局 。
那时母系氏族早已逝去了其黄金时期,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庸,被当作工具用于各种无法言传的场合 。
况且娥皇、女英是庶出,尧宠爱的是正房女皇所生的长子丹朱,将来的皇位非丹朱莫属 。
而丹朱顽凶,娥皇、女英和另外九个庶出的兄弟,大概早已预料到了丹朱上台后自己的命运 。
那么,父亲密令刺探的这个叫舜的男人,能够依恃吗?毕竟,尧之前,也不是没有过非长子继位的先例,尧本人就是以次子的身份,夺了哥哥挚的皇位 。
在这个白露为霜的寒冷的早晨,婚媾张扬的大喜之日,娥皇、...
《庄子-外物》的翻译文外 物【题解】“外物”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 。
全文内容依旧很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操持,从而做到虚己而忘言 。
全文大体分为九个部分 。
第一部分至“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说明外在事物不可能有个定准,指出世俗人追逐于利害得失之间,到头来只会精神崩溃玄理丧尽 。
第二部分至“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写庄周家贫前往借贷的故事,借以说明顺应自然、依其本性的必要 。
第三部分至“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借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讽刺眼光短浅好发议论的浅薄之士,比喻治理世事的人必须立志有所大成 。
第四部分至“无伤口中珠”,讽刺儒家表面倡导诗、礼,暗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
第五部分至“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写老莱子对孔丘的训示,指出“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誉”,倡导顺应便能每事成功的主张 。
第六部分至“与能言者处也”,借神龟被杀的故事,说明“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的道理,因而只得一切顺其自然 。
第七部分至“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通过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指出“无用之为用”的道理 。
第八部分至“亦神者不胜”,讨论修生养性,批评了驰世逐物的处世态度,提倡“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的生活旨趣,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中心又在于内心要“空虚”,因为“空虚”就能容物,“空虚”就能顺应 。
余下为第九部分,进一步阐明顺应自然的观点,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操持,希望能做到遗物而忘我,最终进入到“得意而忘言”的境界 。
【原文】外物不可必(1),故龙逢诛(2),比干戮(3),箕子狂(4),恶来死(5),桀纣亡 。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6),故伍员流于江(7),苌弘死于蜀(8),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
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9),故孝己忧而曾参悲(10) 。
木与木相摩而然(11),金与火相守则流(12) 。
阴阳错行(13),则天地大絯(14),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15),乃焚大槐 。
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16),螴蜳不得成(17),心若县于天地之间(18),慰昬沈屯(19),利害相摩,生火甚多(20);众人焚和(21),月固不胜火(22),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