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下雨打雷 打雷要下雨( 五 )


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
清明: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日扫墓 。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
”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 。
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 。
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
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 。
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 。
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
谷雨:雨生百谷 。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
西南地区阴雨何时结束在公历的11月7. 8日 。
此时,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 。
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
寒风咋起话立冬农历十月,作为时气点的立冬,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故或饿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祭祖,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霞浦城关轰轰烈烈开展募寒衣活动,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它还是雨水偏多的地方 。
按照西南降水的时间分布,11月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 。
名称释义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11月6日是立冬 。
例外 。
在华北等地往往出现初雪 。
举例说明:2088年立冬日期=[88*0.2422+7 。
在我国西南,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
11月的北方,D=0,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 。
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 。
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 。
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11月底陆续入冬 。
偏北风多 风力加强作为早已入冬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此时的大风、降温可以说是习以为常 。
在华北中南部到黄淮等地,立冬期间的冷空气,常常不是大风把这一带山区红叶一扫而光,就是把城里的树也吹成光杆,让人们有一种一下子进入冬天的感觉 。
若遇到势力强、速度快的冷空气,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区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风力加大,大风一直吹到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 。
特别是北部、东部海域,海上的大风易使海上作业受到严重损失 。
南北两方 温差拉大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 。
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 。
11月,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 。
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 。
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
编辑本段立冬习俗天子迎冬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
后世大体相同 。
《吕氏春秋.盂[立冬]立冬冬》:“是月也,以立冬 。
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 。
’天子乃斋 。
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
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