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浪漫与狂放诗词 李白最狂放不羁的诗句( 七 )


诗的开头六句,写人 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 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
“天生”十六句,写人生 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 金散尽”“且为乐” 。
同 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 寞”,只有“饮者留名” 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 。
“主人”六句结局,写诗 人酒兴大作,“五花马”、 “千金裘”都不足惜,只 图一醉方休 。
表达了诗人 旷达的胸怀 。
“天生我材 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 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 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 极思想感情 。
诗深沉浑厚,气象不 凡 。
情极悲愤狂放,语极 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 放跌宕 。
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
(3) 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译诗: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
--------------------------------------------------------------------------------评析: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
这末了四句与诗...
联系所学诗歌,说说李白诗浪漫风格的特点 。
不要长篇大论、问答题长...1、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
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本诗通过由梦游仙境到复归现实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向往,表现了他的自由和理想境界的渴求,以及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叛逆精神 。
本诗突破了一般留别诗伤离惜别的常调,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都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
(1)别具匠心的构思 这首诗突破了一般留别诗伤离惜别的常调,别具匠心地围绕梦境进行构思,为驰骋幻想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
全诗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入梦原因、梦游经过和梦后感慨三部分,而以梦游经过为主 。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梦游原因,以虚幻难求的瀛洲衬托实际存在的天姥,并用,夸张的对比手法描绘出天姥山的高大形象 。
第二部分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的经过,时间上从入梦到梦醒,空间上是山下到山上,展现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 。
第三部分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束,写梦后感慨,向朋友们表明对世事的看法(如梦幻,如流水)、自己今后的去向和不媚权贵的态度,即归到“留别”的题面,又点明了主题 。
正因为有前面的梦幻境界,后面的感慨才显得合情合理 。
(2)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 。
诗中将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创造出辉煌流丽、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 。
夸张为想象服务,正因为夸张了天姥山的高峻 。
后来梦游所见的山水奇幻、云霞明灭、众仙来会的境界,才显得真实合理,和谐统一 。
(3)语言酣畅淋漓,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全诗以七言句为主,随着感情的起伏,杂以长短不齐的句式,造成疾缓相间的节奏 。
如“列缺霹雳”四句,以急骤的节奏,表现电闪雷鸣、山崩石开的情景;接着改用七言句写神仙来会,以舒缓的节奏表现众仙飘然而下的情景 。
不同的节奏与不同的内容相统一,极尽和谐之妙 。
李白诗歌风格讴歌理想,抒发悲愤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