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古诗词鉴赏mp4下载 古诗词鉴赏mp3下载( 三 )


此题就是考察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的题目 。
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 。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
解析: 一、每一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 。
所以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这些是鉴赏古诗词首先须考虑的问题,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
初读原诗,注意作者戴复古下有注释,为南宋后期诗人,由此可以联想当时的背景,南宋非常懦弱,偏安一隅 。
戴复古就生于"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人以廉称少,官从辟奏多"的靡靡不振的南宋 。
其父戴敏愿山野吟诗而终身布衣不仕,名重当时 。
戴复古自晓事起便"遂笃意古律" 。
笃意古律,在台州海边一隅肯定缺少视角纵深,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
复古先生咬咬牙,离开了"吾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的故乡,迈开沉重的脚步,开始了他遥遥无期的漂泊旅程,一走就是50年 。
戴复古的漂泊,从他第一步起就充满深深的忧愁 。
面对"麦麦少朝充食,松明夜当灯,老妪逢人哭,吾儿死谢陵"的同胞,诗人激动了!诗人愤怒了!诗人流泪了!是汉子要拍案而起,是匹夫要高歌直前!带上这份冲动,诗人无法掷投梭标,无法谋略救国,且以他泣国哀民的诗文呵护疮痍的山河,一抒心中之豪情,一吐胸头之块垒 。
二、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
中国古代的诗歌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 。
所以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 。
诗歌中的情往往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这首《江阴浮远堂》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就是"愁" 。
"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 。
"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
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于是使原来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诗末 。
上联写江,是近瞰 。
诗人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 。
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无"大江流",何言"万里愁"?下联点山,是远望 。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作者登上江阴浮远堂后,眺望而产生了山河破碎的感受,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愁之感 。
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 。
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 。
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
"最苦无山遮望眼"实际上是对"愁"的进一步解释,因此这一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是借山寄愁的一种非常含蓄的表达 。
三、注意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
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要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
如果语无伦次,用语模糊,即使理解对了,也可能丢分 。
关于用语准确,表达到位,我建议大家掌握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