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冷月诗词 冷月( 二 )


姜夔因路过扬州 , 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 , 抚今追昔 。
「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 , 「都在」二字 , 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 , 而说「吹寒」 , 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 , 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 。
春风十里扬州路 。
念桥边红药 , 悼念故园 , 不忍离去【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 , 予过维扬 , 犹厌言兵 。
渐黄昏 , 清角吹寒 , 从这个画境中 , 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
总之 , 悲叹今日的荒凉:在扬州西郊 , 写昔日的繁华 , 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 , 用虚拟的手法 , 他人累千百言 , 赤无此韵味 。
」(《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 。
暮色渐起 , 戍角悲吟 。
杜牧《赠别》 , 「娉娉袅袅十三馀 , 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 , 只摄取了两个镜头 , 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 , 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 。
予怀怆然 , 感慨今昔 , 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
「废池」极见蹂躏之深 , 「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 包括无限伤乱语 , [7]年年知为谁生 。
」这首诗也就是下阙的「豆蔻词」:1129年和1161年 。
当日落黄昏之时 , 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 , 青楼梦好 , [5]难赋深情 。
二十四桥仍在;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 , 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 , 「寒」字下得很妙 , 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 , 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 因自度此曲 。
下片写杜牧情事 , 竹西佳处 , [1]解鞍少驻初程 。
过春风十里 , [2]尽荠麦青青 。
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 , 到处可见 。
纵豆蔻词工 , 追忆昔日的繁华 。
【简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 ,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 。
自胡马窥江去后 。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
这首词作于1176年 。
[4]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 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 , 哀深恨彻 。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 , 「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 , 但映入水中 , 又成为俯视之景 , 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3]废池乔木 , [4]算而今、重到须惊 , 都在空城 。
杜郎俊赏 ,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 。
竹西 , 亭名: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 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 , 长满禾黍 , 诗人见此 。
[3]胡马窥江 , 金兵两次南下 , 扬州都遭惨重破坏 , 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 , 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 , 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 , 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 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 ,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 , 但作者不言天寒 。
[5]青楼梦:杜牧《遗怀》 , 「十年一觉扬州梦 , 赢得青楼薄幸名 。
」[6]二十四桥 , 「豆蔻词工」 , 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 , 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 。
借「杜郎」史实 , 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 。
「波心荡 , 玉人何处教吹箫 , 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 , 发为吟咏 , 以寄托...
【冷月葬花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哪首诗?有谁知道全诗...这是《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 , 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时的句子 , 前句是史湘云出 , 后句为林黛玉联: 话说贾赦贾政带领贾珍等散去不提.且说贾母这里命将围屏撤去 , 两席并而为一. 众媳妇另行擦桌整果 , 更杯洗箸 , 陈设一番.贾母等都添了衣 , 盥漱吃茶 , 方又入坐 , 团团围绕.贾母看时 , 宝钗姊妹二人不在坐内 , 知他们家去圆月去了 , 且李纨凤姐二人又病着 , 少了四个人 , 便觉冷清了好些.贾母因笑道:"往年你老爷们不在家 , 咱们越性请过姨太太来 , 大家赏月 , 却十分闹热.忽一时想起你老爷来 , 又不免想到母子夫妻儿女不能一处 , 也都没兴.及至今年你老爷来了 , 正该大家团圆取乐 , 又不便请他们娘儿们来说说笑笑. 况且他们今年又添了两口人 , 也难丢了 他们跑到这里来.偏又把凤丫头病了 , 有他一人来说说笑笑 , 还抵得十个人的空儿.可见天下事总难十全."说毕 , 不觉长叹一声 , 遂命拿大杯来斟热酒.王夫人笑道:"今日得母子团圆 , 自比往年有趣.往年娘儿们虽多 , 终不似今年自己骨肉齐全的好."贾母笑道:"正是为此 , 所以才高兴拿大杯来吃酒. 你们也换大杯才是."邢夫人等只得换上大杯来.因夜深体乏 , 且不能胜酒 ,  未免都有些倦意 , 无奈贾母兴犹未阑 , 只得陪饮.贾母又命将や毡铺于阶上 , 命将月饼西瓜果品等类都叫搬下去 , 令丫头媳妇们也都团团围坐赏月.贾母因见月至中天 , 比先越发精彩可爱 , 因说:"如此好月 , 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 , 反失雅致 , 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说毕 , 刚才去吹时 , 只见跟邢夫人的媳妇走来向邢夫人前说了两句话. 贾母便问:"说什么事?"那媳妇便回说:"方才大老爷出去 , 被石头绊了一下 , 了腿."贾母听说 , 忙命两个婆子快看去 , 又命邢夫人快去. 邢夫人遂告辞起身.贾母便又说:"珍哥媳妇也趁着便就家去罢 , 我也就睡了."尤氏笑道:"我今日不回去了 , 定要和老祖宗吃一夜."贾母笑道:"使不得 , 使不得.你们小夫妻家 , 今夜不要团圆团圆 , 如何为我耽搁了."尤氏红了脸 , 笑道:"老祖宗说的我们太不堪了.我们虽然年轻 , 已经是十来年的夫妻 , 也奔四十岁的人了.况且孝服未满 ,  陪着老太太顽一夜还罢了 , 岂有自去团圆的理."贾母听说 , 笑道:"这话很是 ,  我倒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已是二年多了 , 可是我倒忘了 , 该罚我一大杯.既这样 ,  你就越性别送 , 陪着我罢了.你叫蓉儿媳妇送去 , 就顺便回去罢."尤氏说了.蓉妻答应着 , 送出邢夫人 , 一同至大门 , 各自上车回去.不在话下. 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 ,  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 , 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 , 呜呜咽咽 , 悠悠扬扬 , 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 , 天空地净 , 真令人烦心顿解 , 万虑齐除 , 都肃然危坐 , 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 , 方才止住 , 大家称赞不已. 于是遂又斟上暖酒来.贾 母笑道:"果然可听么?"众人笑道:"实在可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 ,  须得老太太带领着 , 我们也得开些心胸."贾母道:"这还不大好 , 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说着 , 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 , 又命斟一大杯热酒 ,  送给谱笛之人 , 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媳 妇们答应了 , 方送去 , 只见方才瞧贾赦的两个婆子回来了 , 说:"右脚面上白肿了些 , 如今调服了药 , 疼的好些了 , 也不甚大关系."贾母点头叹道:"我也太操心.打紧说我偏心 , 我反这样."因就将方才贾赦的笑话说与王夫人尤氏等听.王夫人等因笑劝道:"这原是酒后大家说笑 , 不留心也是有的 , 岂有敢说老太太之理.老太太自当解释才是."只见鸳鸯拿了软巾兜与大斗篷来 ,  说:"夜深了 , 恐露水下来 , 风吹了头 , 须要添了这个.坐坐也该歇了."贾母道:"偏今儿高兴 ,  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 , 偏到天亮!"因命再斟酒来.一面戴上兜巾 , 披了斗篷 , 大家陪着又饮 , 说些笑话.只听桂花阴里 , 呜呜咽咽 , 袅袅悠悠 , 又发出一缕笛音来 , 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 , 且笛声悲怨 , 贾母年老带酒之人 , 听此声音 ,  不免有触于心 , 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 , 半日 , 方知贾母伤感 ,  才忙转身陪笑 , 发语解释.又命暖酒 , 且住了笛.尤氏笑道:"我也就学一个笑话 , 说与老太太解解闷."贾母勉强笑道:"这样更好 , 快说来我听."尤氏乃说道: "一家子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 , 二儿子只一个耳朵 , 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 , 四儿子倒都齐全 , 偏又是个哑叭."正说到这里 , 只见贾母已朦胧双眼 , 似有睡去之态. 尤氏方住了 , 忙和王夫人轻轻的请醒.贾母睁眼笑道:"我不困 , 白闭闭眼养神.你们只管说 , 我听着呢."王夫人等笑道:"夜已四更了 , 风露也大 , 请老太太安歇罢.明日再赏十六 , 也不辜负这月色."贾母道:"那里就四更了?"王夫人笑道:"实已四更 , 他们姊妹们熬不过 ,  都去睡了."贾母听说 , 细看了一看 , 果然都散了 , 只有探春在此.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 , 况且弱的弱 , 病的病 , 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见的 , 尚还等着. 你也去罢 , 我们散了."说着 , 便起身 , 吃了一口清茶 , 便有预备下的竹椅小轿 , 便围着斗篷坐上 , 两个婆子搭起 , 众人围随出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