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借雨寄相思的 红豆寄相思诗词( 三 )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他便向人问路了 。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气象等自然条件,牧童遥指杏花村 。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 。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而又要冒雨赶路,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对比交错,相映成趣,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 。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
于是
关于描写雨的诗句 写雨的诗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时节,也是十分需要雨水滋润的时节 。
但春雨贵如油,春天下雨,岂不是“好雨韩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盛赞小雨,于小中见大,于景中寓理寓情 。
的“小雨“比喻为酥酒之初熟,味甘滑、润泽,连小草也沾上了雨露,细雨中草色微绿,近看不觉而远视泛青 。
最后归结为”一年春好处“,连帝王宫苑的景色也比不过了 。
初春的景色被描绘的细腻真切 。
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
”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
苏轼《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 。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
”全诗生动地写出了暴风骤雨来临前后的景象:雷声轰鸣,乌云密布,黑风从天外刮来,大海为之竖立,足见其凶猛;大雨随风飞腾,由浙东横过大江,足见其急骤 。
湖海水涨,雷声铿锵,诗人的才思也在暴风雨的催促下迸发出来 。
秦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
”写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 。
雨后初晴,阳光好象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 。
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 。
虽主要写雨后的景致,却透露出对春雨滋润之功的称颂 。
除了专门写雨的诗文以外,古人的其它诗作中多有描写雨及雨中景物的句子: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
”(晋?张协《杂诗十首》)形容雨如散落的丝线一般密集 。
“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 。
”(《南朝陈?张正见《后湖泛舟》》写夏日骤雨初停,断虹出现在天边,上涨的湖水从缺口流出,形成一股新的水流 。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唐?僧志南《绝句》)杏花绽开时节的细雨,亲切地将要打湿衣服;扬着柳枝的微风拂面,令人感到暖和香甜,诗人即景寓情,给人以禅的意境 。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杜枚《秋思》)微雨飘洒,笼罩在雨中的池塘意境横生;好风吹来,襟袖都生温馨之意 。
“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 。
”(唐?戴叔伦《宿灵岩寺》)描写了诗人在灵岩寺(坐落于济南市郊长清县方山之阳泰山西北麓)山道上所见的雨中山间景色 。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
”(唐?刘长卿《别严士元》)细雨湿衣,不显其形;闲花落地,不闻其声,可谓描写入微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唯“细雨”,鱼方上浮,若大雨则伏而不出;唯“微风”,燕子方斜,若大风亦伏而不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