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苦练书法的诗词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 二 )


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 。
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 。
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 。
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 。
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 。
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 。
他还时常请同学、亲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之处 。
柳公权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
”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求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魏晋书家——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 。
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 。
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 。
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 。
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 。
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
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 。
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
...
其他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 。
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 。
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 。
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
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
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 。
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