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 诗词 传统节日古诗大全( 六 )


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
赏析:这首诗,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
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 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
赏析: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
元夕(元宵节)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译文: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
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 。
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沾透了他那身春衫的袖子 。
赏析: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 。
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