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诗词朗诵配乐 小学古诗词朗诵配乐( 三 )


而长大成人的我,每逢五月端午,折艾枝、插艾枝,便成为了一种不可推辞且喜欢做的干事与习惯 。
味蕾被香味吸引,在当时,是一件奢侈而神往的事情 。
人的年纪是一道分水岭 。
年纪越大,越才能把持与掌控自己的脚步 。
年岁越小,越不易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步伐 。
人虽则不想长大,但长大成人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小跑着跨进厨房,母亲早做好了一锅香香的米糕 。
放指头一沾,伸到嘴里一咂,甜蜜极了,好吃极了 。
铁锅里,翻卷着比碗大不了多少的油饼儿 。
母亲用筷子捞出来,捂到案板上的一钵钵里 。
取出一块油饼儿,三下五除二撕了,递给我和姐姐各一块,说:先尝尝,别急!一会儿,卷了米糕,再慢慢吃,保管吃饱吃好 。
民以食为天 。
华夏民族尤以风味各异、滋味悠长、丰富多样的各类吃食闻名中外 。
在中国,无论南方北方,不说边疆内地,许多的民俗节日,有喜闻乐见、约定俗成的传统吃食 。
不说春节的多种多样,不说八月中秋的月饼,端午节必定要吃粽子 。
而糯米做糕,苇...
2011端午赋 谷智鑫诗朗诵《祖国或以梦为马》朗诵的背景配乐名字,...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
《水调歌头》(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太常引》(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
斫去桂婆娑 。
人道是清光更多 。
台湾民谣:《中秋旅思》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
《月夜思乡》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
《煎熬》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