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治国诗词 朱元璋重典治国

朱元璋的治国诗词 朱元璋重典治国

赞美朱元璋的诗词《金鸡报晓》 朱元璋(明朝)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
(志向远大) 《赞明太祖》 朱元璋(明朝) 太祖胸中涌自豪,长虹弯月运文韬 。
襟怀草莽英雄气,欲与天公试比高 。
(英雄气概) 《庐山诗》 朱元璋(明朝)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
《打油诗》 少未闻书香,贫苦放牛郎 。
家亡入皇觉,云游豫皖江 。
从戎濠州旅,行伍红巾装 。
智勇冠三军,聚义揽豪强 。
开府据应天,积粮高筑墙 。
两淮灭士诚,鄱阳平友谅 。
北伐取大都,海宇复华邦 。
传奇帝业路,莫过朱元璋 。
《七修类稿·明·郎瑛 》 朱元璋(明朝) 太平府般若庵,太祖既渡江,微行于庵,欲借一宿,僧异而问其爵里姓名,乃题诗于壁曰:“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 。
”后登极,闻诗已无有,旨钥僧至京,将杀之,既曰:“予诗何去之?”僧曰:“御制后,仅有吾故师四句在焉 。
”问曰:“何诗?”僧诵云:“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悉;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 。
”上笑释之 。
朱元璋,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 。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
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
朱元璋在位期间鉴于元末的混乱,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惩治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
对外上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
...
明初朱元璋治国的目的 和作用一 重典治国政策出台的背景 第一,前车之鉴,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 。
元朝统治末期,政治腐败,纲纪废弛 。
官僚系统更是腐朽不堪,“内用聚敛之臣,外兴无名之师,嗜利黩武”(1)是当时统治阶级腐朽现状的写照,民生凋敝,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水深火热 。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起义风起云涌,迅速瓦解着元朝的统治,最终,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通过合并、征战和较长时间的成长,力挫群雄,消灭元朝政府,夺取天下,建立明王朝 。
朱元璋通过总结元朝覆灭教训,认为元朝灭亡的最大教训在于吏治腐败,纲纪废弛,统治者失去民心 。
此外,他认为元朝法律过于宽松,很不利于统治 。
“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缓弛而不知俭也 。
”“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
”(2)鉴于此,朱元璋决定施行重法,打击贪官污吏,肃清统治环境,恢复经济 。
第二,巩固新生政权,促使经济复苏的需要 。
明初社会经济凋敝,百业待兴,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不安 。
各种社会安定与发展的难题困扰着明初的政局 。
朱元璋认为,这是乱世的表现,“刑乱国,用重典”成为他的首选的治国理念,对此,他制定一系列法律制度,推行严刑峻法,整饬明初社会经济环境 。
第三,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因素 。
朱元璋自幼出身于贫民家庭,元王朝的黑暗统治和贪官污吏的剥削压榨使得朱元璋从小失去父母,家破人亡,过着逃亡漂泊的生活 。
从四处乞讨的游僧,到起义军的首领,再到明朝的开国皇帝,这些经历使得朱元璋深刻体会到民间疾苦和底层生活的悲惨不堪,更深知贪官污吏对于百姓的残酷冷漠和无情压榨 。
“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