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治国诗词 朱元璋重典治国( 三 )


庙里的和尚见他为人奇特,就仔细询问 。
朱元璋不耐烦,就提笔在墙上写了此诗 。
朱元璋登基之后,听说当年在庙中墙上的题诗早已被人洗去,就下令将庙中和尚押解至京,准备杀掉 。
他问道:“为什么要把我的诗洗掉?”和尚灵机一动当即吟诗答道:“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 。
”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当场下令把和尚全放了 。
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
洪武十四年是鸡年,大年初一朱元璋到翰林院文华堂,与学士们一起庆贺时作 。
宋太祖赵匡胤写日短诗一首:“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
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 。
”可参照着看 。
咏燕子矶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
朱元璋登基后,带领文武百官来到燕子矶赛诗时所作 。
《唐才子传.张祜》写到:尝共谒淮南李相,祜称“钓鳌客” 。
李怪之曰:钩鳌何以为竿?曰:以虹 。
何以为钩?曰:新月 。
以何为饵?以‘短李相’也 。
李壮之,厚赠而去 。
什么意思?张祜是在说,自己向往李相,愿意以自己为饵,钓李相之鳌 。
李相就是李绅,写过“谁吃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张祜是唐代一位比较重要的诗人,诗才诗名双佳,杜枚曾写诗赞他“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
无题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 。
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 。
朱元璋大宴群臣时诗 神凤操[明] 朱元璋钧天奏兮列丹墀,俄翩翩兮凤凰仪 。
敛翱翔兮栖梧枝,彼观德兮直为我辞 。
对朱元璋的评价最得意:开创大明基业 最失意:太子朱标早逝最不幸:幼年经历悲惨 最痛心:马皇后病逝最擅长:刚猛治国提到明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会是明太祖朱元璋 。
正是如此,在今天影视剧、评书小说以及太祖像明代历史研究中,朱元璋是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历史人物 。
不但著名明史学者吴晗为其作传,甚至毛泽东也曾亲自对这部传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种情况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是不多见的 。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人们对朱元璋的兴趣?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
”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豪 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
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 。
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
成功之路: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贫苦身世 。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 。
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明祖陵县 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 。
他的父母没有土地,是靠租种别人田地为生的佃 农 。
他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取名重八,后来改名元璋,字国 瑞 。
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交学费,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 。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 。
朱元璋的家里 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的儿子在这场灾难中相继去世,大嫂带着 孩子回了娘家,家里只剩下他和二哥 。
虽然性命保住了,但是日子却实在没有办法过下去了 ,家里一粒米都没有,二哥只好出外逃荒 。
朱元璋因为年纪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 了和尚 。
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 。
直 到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觉寺 。
云游的几年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靠 化缘度日,其实和讨饭也差不多 。
然而经过这几年云游的磨砺,朱元璋的视野大为开阔,人 生阅历大为丰富 。
走向巅峰 。
朱元璋的悲苦经历在当时社会中有相当的典型性,元朝残暴的统治和地主阶级的 无情压榨,使得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 。
官逼民反,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形成了历史上著 名的元末红巾军起义 。
之所以称为红巾军,是因为起义者头裹红巾 。
当时红巾军主要有刘福 通、芝麻李、徐寿辉等数支队伍,各自为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