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诗词山东大学 中华好诗词20160730( 七 )


”(《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
”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 。
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
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 。
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 。
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 。
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
"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 。
"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 。
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
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 。
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 。
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 。
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 。
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 。
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
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 。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

【中华好诗词山东大学 中华好诗词20160730】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