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泽诗词 龙泽( 四 )


介绍大理景色的作文大理崇圣寺三塔,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 。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 。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 。
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
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 。
照壁后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记》 。
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 。
东塔门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门倒在近6米处 。
塔墙厚达3.3米 。
第2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 。
第16层为塔顶 。
以第二层为例,高约2米,宽约10米,上部砌出叠涩檐,凡17层砖,每层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翘 。
塔身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内放佛像一尊,龛两侧另有亭阁式小龛各一,莲花座,庑殿式顶,中嵌梵文刻经一片 。
南北两面,中间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 。
第三层则南北为佛龛,东西为窗洞 。
以上各层依次交替 。
塔身愈往上愈收缩 。
塔顶高8米,约为塔身的七分之一 。
挺拔高耸的塔刹,使人有超出尘寰、划破云天的感受 。
顶端是铜铸的葫芦形宝瓶,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展翅,安有击风择;其下为钢骨铜皮的相轮;最下为覆钵,外加莲花座托 。
塔顶四角,原有金鹏鸟,相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 。
现金鹏已无存,复修前仅残存金鹏鸟足 。
千寻塔中空,置有简易木梯,可达塔顶 。
千寻塔西,等距约70米远的地方,有南北两座小塔,是八角形10级密檐砖塔,各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 。
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 。
基座亦为八角形 。
两小塔间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 。
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 。
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 。
三塔相传建于南诏保和时期,三塔之旁原有规模宏大的崇圣寺 。
据《南诏野史》、《自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寺基方7里,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佑,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 。
经历了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终毁于清咸丰年间,如今惟留三塔 。
近年来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中时期的重要文物600余件 。
在一千多年前要建这么雄伟壮观的古塔,决非易事 。
相传是采用建一层塔理一层土的办法,建塔的土坡远及十里之外 。
1979年在对三塔维修加固时,曾在千寻塔内发现了写经、经卷、铜镜和金、银、木、水晶等佛像,各种药材共600余件,对研究古代大理具有重要价值 。
三塔及其出土文物,为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宗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大理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 。
寺内三塔博物馆、唐建极铜钟可供参观 。
还有各种大理石、扎染等民间工艺作坊、摊点,形成了一条颇具民族特色的“大理石街”,为三塔旅游景点增添了情趣 。
其南有著名的“三塔倒影公园”,可供人们留影纪念 。
夜晚三塔增设灯光照明设备,三塔更加光怪离奇,可供人们夜游 。
在一千多年前要建这么雄伟壮观的古塔,决非易事 。
相传是采用建一层塔理一层土的办法,建塔的土坡远及十里之外 。
1979年在对三塔维修加固时,曾在千寻塔内发现了写经、经卷、铜镜和金、银、木、水晶等佛像,各种药材共600余件,对研究古代大理具有重要价值 。
三塔及其出土文物,为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宗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大理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 。
寺内三塔博物馆、唐建极铜钟可供参观 。
还有各种大理石、扎染等民间工艺作坊、摊点,形成了一条颇具民族特色的“大理石街”,为三塔旅游景点增添了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