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介堪刻毛主席诗词印( 九 )


再看看古人的重阳诗词 , 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 , 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 , 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 , 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 , 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 , 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 , 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 , 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 , 羞羞 , 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无一例外 , 都没有摆脱俗气 。
读过这首词便可以“一览众山小”了 。
三、“一年一度秋风劲 , 不似春光 。
”写的是诗人的真实感受 。
“劲”字 , 力度极强 , 写出秋风摧枯拉朽 , 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 , 笔力雄悍 , 极有刚健遒劲之美 , 不似春光妩媚 。
但绝对不是“春华落尽 , 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
四、“胜似春光 , 寥廓江天万里霜”秋色春光 , 已有所抑扬 。
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当然诗人所作出的审美评价 , 不完全根据春与秋的自然属性 , 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 。
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 , 自然便有了寓意 , 有了寄托 。
“秋风劲” , 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 , 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
于是 , “胜似春光” , 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
“寥廓江天万里霜”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 , 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 。
这些寓意和寄托 , 都隐含在写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