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南江诗社诗词 平江县南江镇

平江南江诗社诗词 平江县南江镇

大家帮忙想一个诗社的主题! 既是主题 , 不能太大 , 不能太小 , 太大则无从下笔 , 太小则思维局限 。
当时明月——月之主题 故园的秋——秋之主题 山花烂漫——花之主题 史海撷英——评历史人物 文章天下——论海内外时事顺便说一句 , 红楼梦里的主题都很简单的 , 如“菊花”、“桃花”、“海棠”、“螃蟹”……
一个对联,【潇湘诗社】潇湘诗社品韵吟风,天涯诗词傲视群雄4月16日 22:54 如何写诗 每一件事情 , 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 。
诗歌并不例外 。
如所周知 , 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 。
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 起源于劳动 。
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 。
最初的诗 歌 , 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 。
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
在文学史上 , 一般提到旧诗 , 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 , 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 , 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 , 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 。
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 。
至于新诗 , 即白话文的自由诗 , 不在旧诗之列 , 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 , 那是古人的叫法) , 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
它们由齐、 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 , 转入极度讲究的了 。
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 , 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 , 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 。
初时只限于五言 , 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 。
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 , 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 , 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 。
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 , 有和 谐的音节 , 有整齐的章句 。
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
所谓平仄 , 就是每一个字 , 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 。
不属于平声的 , 就是仄声 。
关于这 , 我们下面再作详谈 。
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
所谓对偶 , 就是律诗中间四句 , 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 , 相对成为两联 。
首尾 四句不排 。
三、四两句 , 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 , 称为"后联"或"颈联" 。
这些对 句 , 好比门的双扉 , 车的两轮 , 凡是虚字和实字 , 均须铢两悉称 。
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 , 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 , 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 。
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 , 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 , 写旧诗 , 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 , 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 , 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 , 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 。
所谓平、仄 , 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
怎样才叫平声 , 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 , 人们做诗作文 , 都非常讲究 声调 。
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 , 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 , 把每一个字的声调 , 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
举一个例子来说 , "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
除平声之外 , 上、去、入三声 , 都属仄声 。
但要知道 , 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 。
如:"方"为阴平 , "房"为阳平 。
至于上、去、入三声 , 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
说得更明白一点 , 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 , 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 , 要不属于平声 , 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