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月的诗句古诗词 描写西湖的诗句古诗词( 七 )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 , 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 , 值得细细品味 。
“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 首句看似突兀 , 实际造句大气 , 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 , 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 , 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 , 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
果然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 , 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 , 气象宏大 , 既写出莲叶之无际 , 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 , 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
“映日”与“荷花” 相衬 , 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
全诗明白晓畅 , 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 , 再叙实景 , 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 , 读过之后 , 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睛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译文一天 , 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 。
开始天气晴朗朗的 , 不大工夫竟阴了天 , 下起雨来 。
这样 , 饮酒未尽 , 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 , 水上波光荡漾 , 闪烁耀眼 , 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 , 山中云雾朦胧 , 缥缥渺渺 , 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
我想 , 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 , 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 , 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 , 不管她怎样打扮 , 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
简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 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
原作有两首 , 这是第二首 。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 西湖水波荡漾 , 波光闪闪 , 十分美丽 。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 , 西湖周围的群山 , 迷迷茫茫 , 若有若无 , 非常奇妙 。
从题目可以得知 , 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 , 起初阳光明丽 , 后来下起了雨 。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 , 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
“晴方好”“雨亦奇” , 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 , 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 , 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 , 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 , 同有一个“西”字 , 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 , 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 , 不用借助外物 , 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 , 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 , 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 , 都美妙无比 , 令人神往 。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 , 从此 , “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
平湖秋月[宋]·孙锐月冷寒泉凝不流 , 棹歌何处泛归舟 。
白苹红蓼西风里 , 一色湖光万顷秋 。
湖心亭[清]·许承祖百遍清游未拟还 , 孤亭好在水云间 。
停阑四面空明里 , 一面城头三面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