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是我国古代诗词里面 杨柳 诗词( 二 )


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抒写了浪迹天涯的诗人在旅途上盘缠郁结的愁思 。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 。
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西城杨柳弄轻柔 。
动离忧,泪难收 。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将离恨付杨柳,一片烟水凄迷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离愁别恨,浓郁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难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别离的悲哀流传到后世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情调,所以,成语中有“生离死别”一词,古语里有“悲莫悲兮生别离”的说法 。
这种暗色调的情绪,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作为意象,使得离别的伤感充满了春意与诗情 。
古人说情和景是“互藏其宅”,即情藏在景中,景藏在情中,不是抽象写情,而是写悲喜时藏有景物 。
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
、采 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送别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
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韦庄 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

【杨柳是我国古代诗词里面 杨柳 诗词】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试...
写有杨柳的送别古诗词一、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 。
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
”(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
”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 。
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
”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
”(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
”(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
”(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
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 。
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 。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