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是我国古代诗词里面 杨柳 诗词( 七 )


周邦彦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表面上看来是爱惜柳树,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
元朝赵孟頫的“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描写了郊外杨柳春光的美丽和易逝,以及送客时的惆怅心情 。
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抒写了浪迹天涯的诗人在旅途上盘缠郁结的愁思 。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 。
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西城杨柳弄轻柔 。
动离忧,泪难收 。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将离恨付杨柳,一片烟水凄迷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离愁别恨,浓郁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难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别离的悲哀流传到后世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情调,所以,成语中有“生离死别”一词,古语里有“悲莫悲兮生别离”的说法 。
这种暗色调的情绪,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作为意象,使得离别的伤感充满了春意与诗情 。
古人说情和景是“互藏其宅”,即情藏在景中,景藏在情中,不是抽象写情,而是写悲喜时藏有景物 。
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0608/2006813213555.asp
中国古代诗词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常常折一条杨柳枝赠给即将离...那就是: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也就是绿宝石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