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诗词 杜甫写的诗词( 五 )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 。
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
最后,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侧身西望长咨嗟!此段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 。
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 。
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
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
故而李白的同代人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之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
” 前人论李白的诗,多标之以气 。
吴融《禅月集序》称李白诗“气骨高举” 。
《鹤林玉露》说李白“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 。
”王世贞《艺苑危言》说“太白以气为主” 。
称李白“以气为主”,实际上揭示出了李白诗歌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特征,即李白诗的强烈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色彩,他的诗是他的理想、才具、人格力量的自我表现 。
李白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 。
他的人生,可以说是追求自我价值、自我人格实现的人生 。
李白所要抒发的多是一种不吐不快的激荡情感 。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又选取了与这种情感性质相应的形式——宣泄的方式 。
李白诗表达情感不掩抑、不委婉,不取温柔敦厚之道,而是情感的率真的倾吐 。
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不仅道出了他诗的语言的核心,同时也表明着他的美学理想 。
这个美学理想体现在他的诗歌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
与轩然高举的气骨、激荡的情感、超凡的想象相适应,李白选用了不同于其他盛唐诗人惯用的诗体,创造了自己特异的结构与语言,以使诗情和辞采天然融合 。
李白五绝、七绝都称名于世,五言古诗也写得很好 。
然而他用得最多、也最擅长的是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 。
在李白的作品中,有两个很特殊的现象: 一是乐府奇多 。
在李白那个时代,所有的诗人,大都偏重于近体诗的写作,很少有人再写古风,尤其是乐府 。
可是李白的作品中,乐府占了十分之一还多 。
李白集中,现存乐府一百四十九首,七言古诗八十余首 。
长短不拘,自由灵活的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为诗人抒发激荡奔放的情感,驰骋天才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
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都是乐府歌行或七言古诗 。
李白极熟练地运用了这些诗体,所以无论诗的思想内容怎样风雨争飞,鱼龙百变,怪伟奇绝,但都如同水随山转,云从风幻,自在天然 。
二是律诗奇少 。
李白的近体诗,共七百七十九首,但律诗只有八首,这真是一件使人难以相信的事 。
李...
李白的著名诗词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 。
诗人通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一生热爱大自然,孤帆一片日边来,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 。
,象征着唐帝都长安,也即象征着当时朝廷,因此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 。
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 。
一次,李白乘舟沿江而下,具体写清碧的江水流经天门山时回旋景象 。
博望 山,对峙如门的英姿,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经过天门山..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