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诗词朗诵 一剪梅诗词朗诵表演( 二 )


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 。
“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 。
作者这么写,看似平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怨言 。
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 。
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 。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 。
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 。
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 。
鸿雁传书,固然可以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 。
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 。
“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 。
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
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花自飘零水自流 。
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
“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 。
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 。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 。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
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自然地引出来了 。
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 。
他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
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 。
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一类文字 。
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
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 。
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和李煜《相见欢》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
寻适合朗诵的中国古典诗词~ 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同名 时间足够)年代:唐代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 )上拂还来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字中读xiá,xié是后面编入的声调) 。
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jié)石潇湘无限路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适合“中华经典诗词朗诵”主题的古诗词,大概在6分钟左右一首诗词朗诵六分钟我估计除非改成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