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打灯的诗词 写夜景灯光璀璨的诗词( 十 )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 , 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 , 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
四是节奏相应 。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
: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 , 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 , 都是“二——二——三” 。
比较长的对联 , 节奏也必须相应 。
五是平仄相谐 。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 , 简言之 , 阴平、阳平为平 , 上声、去声为仄 。
古四声中 , 平声为平 , 上、去、入声为仄 。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 。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 , 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 , 并且上联为仄 , 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 , 犹如马蹄的节奏 , 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 (○为平 , ●为仄 。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 ,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 。
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 , 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
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
六是内容相关 。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 。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 , 还差一个“联” 。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 , 内容应当相关 , 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 , 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 , 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 , 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 , “内容相关”也是如此 。
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 。
一是"无情对" , 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 , 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 , 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
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
上下联中 , "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 。
全联以口语对诗句 , 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
二是分咏格诗钟 。
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
关于春节的古诗加上它的赏析(3首)1、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赏析一: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 , 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 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 。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 , 取材于民间习俗 , 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 , 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 , 饮屠苏酒 , 换新桃符 , 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 ,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 , 这种习俗古已有之 , 一直延续到今天 。
屠苏 , 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 。
古代风俗 , 每年正月初一 , 全家老小喝屠苏酒 , 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 , 挂在门框上 , 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
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 , 旧的一年过去了 。
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 , 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 , 承接前面诗意 , 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
“曈曈日” , 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
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 , 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 , 以求“避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