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古诗词 纳兰词中最唯美的句子( 四 )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 , 读来朗朗上口 , 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 , 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 , 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 课堂气氛活跃 , 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 , 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 , 学生因对物理 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 , 可使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 , 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
例如 , 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 , 可引 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以及《敕勒歌》 “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
”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 , 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 , 学生易理解 , 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 ,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 满架蔷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 , 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 , 可拓宽学生视野 ,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又如 , 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 , 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 , 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 , 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 , 青云有路通. 同时进行受力分析 , 讲清其道理 , 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时 , 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遥台 ,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 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 , 不是靠生吞活剥 , 而是靠深刻 理解 , 靠有机吸收 。
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 , 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 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 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 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
再如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 , 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 , 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 , 反过来 , 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 , 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
再如 , 学习物理后 , 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 , 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 , 西辞自帝城 , 东抵江陵府 , 乘船顺 流而下 , 在阵阵猿鸣声中 , 身处轻舟 , 但见群山万壑 , 千姿百态 , 迎面扑来 。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 , 岂不令人心驰神往 。
在这幅画中 , 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 , 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 , 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 雾里山疑失 , 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 , 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 , 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 。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 , 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 , 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 , 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 , 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 这对强化物理概念 , 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