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孔乙己诗词 越剧孔乙己

越剧孔乙己诗词 越剧孔乙己

关于越剧的 个性网名 非主流的 不要繁体字 符号可以!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以极富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
不仅如此,它还在世界剧坛上享有很高声誉,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为之倾倒 。
戏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魅力,与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方向,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
戏曲发展至今,从汉朝开始的原始歌舞到现在成熟的各种剧种,其内在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其继续散发魅力,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
关键字:戏曲 文化 传承 传统 舞台 对比 一 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
在汉代,民间就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
戏曲真正形成后,就到了所谓的中国古典戏曲的时期 。
这个时期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戏曲的基本形式 。
宋元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捻兰卧泳鐢 。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
如我们熟悉的《赵贞女蔡二郎》、《宦门子弟错立身》、《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赵氏孤儿》、《牧羊记》、《琵瑟记》等剧本都是那时留传下来的,虽然有很多剧本已经和现在的内容不一致,但那时候戏曲对后来戏曲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显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的戏曲文学无法达到这个高度;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文学的典范 。
北杂剧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
明清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的绝盛之时 。
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
这时候就出现了著名的明代四大声腔系统 。
这四大声腔包括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 。
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 。
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如现在的赣剧和京剧都用了这种声腔;后者则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
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 。
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氍毹变为了茶肆歌台 。
这位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提供了条件 。
二 传承性和传统性 昆曲,是当今戏曲界最古老的剧种,有“万戏之母”之称 。
其他戏曲在发展的时期,都向昆曲学了很多 。
如我们熟悉的京剧,旦角的舞台表演就借助了许多昆曲的精华,老一辈京剧艺术家们在学京剧的同时,还学习昆曲 。
梅兰芳先生为了弘扬昆曲,居然一口气学了30多部昆曲剧目,程砚秋先生对昆曲也娴熟得很 。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说过:“越剧有两个奶娘,昆曲和话剧 。
昆曲告诉了越剧表演的重要性;话剧告诉了越剧要演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