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词去旅行庐山 跟着诗词去旅行

跟着诗词去旅行庐山 跟着诗词去旅行

求助啊,跟着唐诗宋词去旅行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
【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 。
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
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
白话译文【其一】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
我本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加宽广 。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
【其二】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
...
关于庐山的诗词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
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
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 。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望庐山瀑布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简析]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
“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