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仙诗词 形容雾气仙境的诗词( 五 )


由於此道教诸天非一时一人所创造,是以诸说相异,有三天、九天、三十二天、三十六天、八十一天等说法,而当中最高层皆为玉清、上清、太清三种天界 。
上述诸天各有管理者,玉清之主多数道经皆认为是元始天尊,其他二清之主则诸经所言有异,今日道教则以太上道君为上清之主,太上老君为太清之主 。
玉皇大帝 关於玉皇大帝有几种说法: 道教神系中神界的实际领导者,真正的「上帝」,地位低於三清,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统辖宇宙众神,常与四御之神并论,儒教称昊天上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
「玉皇大帝」这个叫法比太上老君出现要晚一些,最早出现应该在东汉以后 。
据《玉皇本行集》记载: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渡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玉帝,为「诸天之主」,「万天之尊」 。
1982年,人们为了纪念玉皇大帝,把旅行者2号飞船发现的土卫五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该环形山卫於土卫五表面北纬50.1度,西经81.5度 。
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道教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人物,据《山海经》里记载,为一豹尾虎齿善啸的怪物 。
后代小说和戏曲里,为一美妇人,蟠桃宴时群仙为其庆寿,故又为长生不老的象徵 。
西王母是中国最古老的女性神只,早在殷商卜辞中,就有「西母」之称,有论者认为这指的就是西王母 。
在上古巫书《山海经》中,西王母以一个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人戴胜,虎齿 。
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司天厉及五残 。
」(《山海经-大荒西经》),显示出浓厚的图腾色彩,同时也具有某种刑杀之神的气质 。
《穆天子传》中也提到了西王母,但是更多的是以远方异族部落领袖的身份出现的,其中西王母与穆王相会饮於瑶池的情节被后世继承,成为《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等书的中心情节 。
从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来分析,西王母的形象应当是从上古巫术仪式中的女祭司形象发展而来 。
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祭司等职位是有部落中的女性长者担任的,她成为部族的最高权威,是天地鬼神的代言人,负责主持祭祀,而上古时期的祭祀中,杀死祭物(包括活人)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杀死祭物的工作则是有女祭司来完成的——这也是西王母之所以被视为死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
西汉末年,西王母信仰重新成为民间的一种风尚 。
哀帝建平四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批关东百姓离乡逃难,逃难的过程中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二十六,直达京都,并於京师聚会,歌舞祭祀西王母(参见《汉书-哀帝纪》) 。
民间的苦难为民众的造神运动提供了契机,西王母作为一名被改造的神只正式登上了祭坛,这种民间的祭祀狂热最终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西王母信仰也因此成为汉代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 。
这种由民间发起的宗教狂热最终影响到孕育中的早期道教,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不死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后来,道教根据神学理论,衍生出我们所熟悉的西王母和相对的东王公 。
八仙 八仙是中国道教及中国神话中的八位神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幼、贫贱富贵,由於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 。
他们手持的法器或宝物,也称为「八宝」 。
八仙的由来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涵义,直到明朝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一般称为《东游记》),才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
道教的八仙缘起於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 。
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 。
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 。
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
刘海(或作刘海蟾)虽然现在不列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於八仙之列 。
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