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边塞大漠的古诗词 描写边塞大漠的诗句( 四 )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 , 更何况“诗无达诂” , 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 , 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 , 字季凌 , 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 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 。
唐代诗人 。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阴山 。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 , 秦汉时的关塞 。
意思是说 ,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 , 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
3.但使:只要 。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 , 称他为“飞将军” 。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 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 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 , 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 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
诗人从写景入手 , 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 , 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 , 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 , 秦汉时的关 。
诗人暗示 , 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 , 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 , 虽属虚指 , 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 , 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阴山 。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 , 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 , 他英勇善战 , 多次把匈奴打败 。
“不教” , 不允许 , “教”字读平声;“胡马” , 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
“度阴山” , 跨过阴山 。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 , 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 , 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 , 得出必要的结论 。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
悲壮而不凄凉 , 慷慨而不浅露 , 王诗《出塞》两首 , 本诗是第一首 。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 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 , 这里选入第四首 。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
长云:多云 , 漫天皆云 。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 , 指祁连山 。
3. 孤城:指玉门关 , 因地广人稀 , 给人以孤城之感 。
这句词序倒装 , 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
4. 穿:磨...
描写边塞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诗佛”王维(唐)《使至塞上》牙璋辞凤阙 , 铁骑绕龙城 。
雪暗凋旗画 , 风多杂鼓声 。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唐)《凉州词》野云万里无城郭 , 雨雪纷纷连大漠 。
胡雁哀鸣夜夜飞 , 胡儿眼泪双双落 。
——李颀《古从军行》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
——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赛》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
——高适《别董大》借问梅花何处落 , 风吹一夜满关山 。
——高适《塞上听吹笛》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