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 鄱阳湖 诗词 鄱阳湖 古诗词( 三 )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 。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题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 。
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
尧曰:“宥之”,三 。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圯族 。
”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
”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党之过乎仁;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
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
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
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 。
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
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
”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
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
石钟山记 【题解】 此文作于宋神元丰七年(1084),记游石钟山情况及由探讨此山名称来历引起感想 。
是年三月作者奉诏由黄州移贬汝州(今河南临汝),六月乘舟赴任;时其子苏迈同舟赴任饶州德兴(今属江西),因同游石钟山,并作此记 。
石钟山在湖口县鄱阳湖东岸,分上钟山、下钟山 。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
”是说也,人常疑之 。
今以钟、专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
苏轼写过多少首诗词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下临深潭 。
四岳曰“鲧可用,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