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题秋夜曲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二 )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
提问/此诗作者在什麽心镜下写成的?A.闻笛思乡 B.赏景 C.玩物 D.忧国选A
插花吟古诗词鉴赏答案插花吟头上花枝照酒卮⑴,酒卮中有好花枝 。
身经两世太平日⑵,眼见四朝全盛时⑶ 。
况复筋骸粗康健⑷,那堪时节正芳菲⑸ 。
酒涵花影红光溜⑹,争忍花前不醉归⑺文学赏析“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
”插花者即是年过花甲的作者自己 。
这就有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头插花枝,饮酒为欢,花照美酒,美酒映花,鲜花与美酒,充溢于诗人的心扉 。
一开篇,便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圆融自乐的神态 。
诗人陶醉的原因,颔颈两联以醉歌的形式作了回答 。
诗人一生度过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亲眼见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的盛世,再加以筋体康健,时节芳菲,老人的心遂完全被幸福涨大了 。
他笑眯着醉眼,看面前的酒杯 。
只见杯中映着花影,红光溜转,面对这花,这酒,这位处在盛世中的高龄而又健康的老人,他的一生乐事都如同被召唤到了眼前,所以痛饮到大醉方归 。
该篇与崇尚典雅的传统五、七言律诗相比,风格完全不同 。
它有白居易的通俗,而其实和白诗并非一路 。
白诗在平易中一般仍包含着高雅的意境,邵雍这类诗则表现了一种世俗的情怀 。
它纯用口语,顺口妥溜,吸收了民歌俚曲的因素,又略带打油诗的意味,具有一种幽默感和趣味性 。
诗格虽不甚高,但充溢着浓烈的太平和乐气氛 。
这种气氛的形成,固然由于内容是歌唱时康人寿,但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老人白发上插着红花,乐陶陶地对着酒杯,这一形象一开始就给诗带来一种气氛;语言节奏的流走顺畅,“花”、“酒”等字的反复回环出现,也显得和乐遂意;颈联“况复”、“那堪”等词语的运用,末联“争忍……不”的反诘句式,又都能把气氛步步向前推进,有那种“击壤而歌”的意味 。
对于这类诗,虽然不可能望有盛唐诗人作品的宏伟气象,但尚能近于“安闲弘阔”(《颐山诗话》评邵雍诗) 。
从中表现出北宋开国后“百年无事”的升平景象,以及一些人在小康中安度一生的那种心满意足的精神状态 。
[1]...
古诗及赏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
“一剪梅”的古诗鉴赏题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这是人之常情 。
李清照也不例外 。
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 。
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 。
前两句是倒装句 。
“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 。
“锦书”,即锦字回文书,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
其实,也不是悲歌当泣 。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上句“轻”字,很有份量,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