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悲伤的诗词 李白游玩的诗句悲伤的( 七 )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就全词来讲 。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