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1、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清明节习俗🌟🌟
💝一、 扫墓祭祖💝
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 , 其习俗由来久远 。据考古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 , 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墓祭,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
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在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 。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 。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 , 传承至今依旧不衰 , 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
💝二、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 。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为风俗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 , 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
💝三、插柳💝
清明节春光明媚,绿树成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 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 , 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 , 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 , 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
💝四、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 , 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有一年的清明节,唐中宗令满朝文武三品以上大员,连同学士等,汇集宫中球场,分队分批举行拔河,所用绳索是以大麻绳两头系千余条小绳,数百人分两队分别在两头抓紧,比赛中力弱者为输家,中宗携皇后、妃嫔、公主前往观战,一时喊声震天,地动山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据说,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 。
💝五、植树💝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为什么要植树呢?这是因为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俗语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
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 。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 。而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 。到了春秋时期 , 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 。
💝六、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 , 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 , 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 , 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 , 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 , 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 , 就剪断风筝线 , 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它提醒我们要尊重生命、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出来 。希望大家在此佳节相聚,充分感受春天的温暖 , 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祝大家在清明佳节,能够得到节日的祝福 , 愿安康幸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是我们汉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三大祭祀节日之一 。不过清明节虽然是以祭祀为主题活动,但还有很多其他民间习俗,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吧 。
1、踏青
踏青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古时清明上坟大多都要到郊外去,家人朋友们聚在一起共同哀悼完逝去的先人之后,往往都会选择在这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田园野外好好的玩耍一番,慢慢的清明踏青的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春游踏青是上巳节的一重大习俗 。自上巳节并入清明节后,踏青习俗也得以保留下来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鸟语明明 , 一派生机,正是郊游的好时机,而且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能够让人的心情得到放松 , 减轻了行人内心的悲伤 。
2、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 。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 。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
3、吃青团
相传晋文公为了纪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将清明前一天定为寒食节,不生火做饭 , 只吃冷食 。后来寒食、清明连在一起,吃青团成为一种习俗 。青团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 , 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制作好的青团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
4、荡秋千
荡秋千 ,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 , 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 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 , 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5、吃鸡蛋
到了清明节的时候 , 家里老一辈子的人都会准备一些鸡蛋,有着很吉祥的寓意,在清明节吃鸡蛋,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够身体健康,家里的人都不会生病 。清明吃鸡蛋,称为吃“节蛋” ,  节蛋分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 。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煮熟的鸡蛋,善于保存,简单搭配,便可以充饥度日,是人们度过节日的首?。?
这些就是我知道的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了解哪些呢?
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1
、扫墓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 , 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2、踏青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
3、荡秋干 。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很受儿童们的喜爱 。
自我判断 , 超过六条你就抑郁了!
为广告
4、蹴鞠 。
其实就是踢足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5、植树 。
清明时节,雨水丰沛,适合树苗生长 , 所以古人就喜欢在清明节植树,这个传统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植树节" 。
6、放风筝 。
古人认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 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你知道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2、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都是清明节期间最重要的习俗,每年清明节很多在外的家人们都会回家开展扫墓祭祖习俗活动,此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习俗 。下面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清明期间的相关习俗吧~~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祭祖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 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可以说扫墓祭祀才是清明节的核心,这也是清明节直到现在都还被大家所认可的意义 , 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家”这一概念,毕竟我们的家国观念比较重,对于死去的人也很看重,在清明节这一天为祖坟除去杂草、增添新土 , 是对逝去先人的一种思念 。
2、吃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油绿如玉 , 清香扑鼻 , 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
3、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 ,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4、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 , 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寓意放走一切不顺不平之事 。
5、荡秋千 。其实秋千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叫秋千,而叫千秋 , 但是后来改名叫做秋千 , 这是古代清明节最盛行的活动之一,一直流传至今都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
6、拔河 。拔河活动其实最早并不是在民间盛行的活动 , 在古代这是军中的一种比赛,用这来锻炼军人的素质,可是等到唐代,唐玄宗看着这活动挺有趣的,于是在清明开始举办大型的拔河比赛,从此,拔河活动也开始在民间流行 , 尤其是各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等会在清明节期间举行拔河活动 。
7、插柳 。在民间 , 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关于这个习俗,在民间有三种说法,其中比较神一点的说法就是据说观音菩萨的玉净瓶中所插的就是柳枝 , 所以人们认为柳枝有驱邪的作用,所以在清明节这一天会进行插柳 。
8、蹴鞠 。这是我国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 , 球面用皮革做成,球内塞满羽毛 。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期间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 , 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并且有了比较健全的比赛规则 。
以上就是清明节的一些常见的习俗~~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
清明节的故事传说——纪念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 。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 。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次日 , 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 。
以上就是关于清明节的一些习俗、来源、以及故事传说的知识介绍了 ,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日期一般在公历4月5日 。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
1、荡秋千
荡秋千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一个传统的风俗,荡秋千的历史古老 , 最早期的时候荡秋千的名字是叫做千秋的 , 后来是为了避忌讳才变成了秋千 。
2、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 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 , 其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 , 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
3、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 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4、放风筝
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 , 人们不仅白天放 , 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 , 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 , 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
6、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 , 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时才时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时,人们通常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并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等 。
7、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节令食品,也是江南一带的小吃 。青团是用清明节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搅拌进糯米里 , 做成的一种团子,因为青团蒸熟后外表呈碧绿色,所以叫青团 。
8、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吃发糕,发糕寓意是“发财”、“高升” 。发糕是由粘面打成糊状再加入发粉,蒸三四个小时制作而成,所以蒸的又要“发”,又要“高”,大家吃发糕也是图个吉祥 。
9、烧包袱
清明祭祖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有些家庭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无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因地制宜的办法——烧包袱 。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实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摆设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门口、路边、河边“烧包袱”,包袱里面大多也是一些纸钱、冥币、金银箔纸叠成的元宝等等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春天格外重视 。孔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 ,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 风乎舞雩,咏而归 。”
而清明节,便是处在天气转暖万物复苏的日子里 。介子推的死,让我们遇到了春意盎然的清明 。而清明节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让人们沐浴春光,而是让我们在享受当下安逸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如介子推般忠贞不二,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你知道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清明节主要习俗是什么
扫墓 踏青 。
清明节时节正值春季 ,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正是出外踏青的好时间,一边赏景色一边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放风筝 。
在古代 , 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风筝飞走,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 给自己带来好运 。荡秋千 。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运动,由于其设备简单,而且容易学习,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汉代以后就成为清明节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 。植树 。
清明时节 , 春雨纷纷,气候温暖,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们都有清明植树的习俗 。插柳 。
据说,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将柳叶条插在自己屋檐下,也可以预报天气 。。。。。。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3、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风俗有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 其习俗由来已久 。到了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 , 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 , 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
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 。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 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 , 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据考古研究,广东英德青塘遗址万年前的墓葬,表明万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4、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祭祖扫墓、踏青春游、插柳戴柳、放风筝、荡秋千 。
1、祭祖扫墓  
俗话说:“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 。孝敬老人、敬重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中国人慎终追远、尽孝行孝的具体表现 。  
中国人十分注重血缘亲情 。清明祭祖扫墓,有利于强化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 , 维护团结,增强家庭、宗族内部的血缘凝聚力,从而达到敦亲睦族的目的 。  
2、踏青春游  
阳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好日子 。因此,在清明节期间 ,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 , 来到郊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在中国古代,把春游叫做“踏青”,所以清明节又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踏青节” 。
清明踏青传承至今 , 已成为一项非常普遍的习俗活动 。每到清明前后,正是全国各地春游的高峰期 , 人们纷纷外出 , 参观名胜古迹,观赏青山秀水 。在很多地方,踏青和扫墓是并行不悖的,扫墓过后踏青享乐是许多人的选择 。
3、插柳戴柳  
插柳戴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所以清明节也叫“插柳节” 。关于清明插柳戴柳习俗的来源,人们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插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教百姓种植百谷的“神农氏” 。有人认为 , 传说介子推死于柳树之下 , 清明插柳是为介子推招魂 。
有人认为,当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 所以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的说法,清明插柳可能由此而来 。还有人认为,古人相信鬼怪害怕柳木 , “取柳枝著户上 , 百鬼不入家”,清明又是鬼节之一 , 值此柳条返青发芽之际 , 人们插柳戴柳,能够消灾避邪 。  
4、放风筝  
清明前后 , 春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 。在中国古代,风筝又叫“纸鸢”、“风鸢”,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
在古代,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带走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象征着自己的疾病、晦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5、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 , 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清明节的习俗
1.祭祖扫墓2.踏青春游3.插柳戴柳4.放风筝5.荡秋千
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祭祖扫墓、踏青春游、插柳戴柳、放风筝、荡秋千 。
有祭祖扫墓踏有祭祖扫墓踏青春游 插柳戴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荡秋千、插柳、戴柳、放风筝、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5、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清明节的风俗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 。从前,清明节时 , 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 。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 , 各地情况有所差异 。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 , 最早叫千秋 , 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 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 , 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 , 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植树
清明前后 , 春阳照临,春阳照临 , 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 , 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青团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明节节日食品 。
艾粄
有一句俗语叫做“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节必备的传统食物 。艾粄的主要原料就是糯米和艾草 , 它的做法也不是很复杂 。因为艾草做成的食物都会有一种独特的口感 , 所以有许多人喜欢吃艾粄 。
馓子
在清明节的时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看见一些地方经常会有卖馓子的小摊 。在南方和北方 , 馓子的做法有着一些差别,南方的馓子比较细致,而北方的馓子就比较粗糙了 。
暖菇包
泰宁一带的人在清明节的时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饮食习俗 。暖菇包是由一种当地人称为暖菇草的东西制作而成的 。南方制作的暖菇包形状和包子类似,而北方制作的暖菇包形状和饺子类似,不过对于暖菇包的形状,民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 。
子推馍
在清明节的时候吃子推馍的饮食习俗,是用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质的 。子推馍有着许多不同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子推馍要给不同的人吃,男人和女人吃的子推馍形状就是不一样的 。
鸡蛋
在清明节食用鸡蛋的饮食习俗,起源于先秦时代的一些地方,古人认为在清明节的时候吃鸡蛋,意味着接下来的一整年都有一个好身体 。清明节的鸡蛋 , 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画或者是雕刻。只不过画过的鸡蛋还可以吃,雕刻过的鸡蛋就只能用来观赏了 。
清明饭
清明饭顾名思义就是在清明节的时候吃的饭,清明饭是由各种可以食用的青草药制作而成的 。这种饭吃了之后,对人的身体很有好处 , 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
清明节的别称
清明节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 , 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 , 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 , 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 , 已有2000多年历史 。
三月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这里所用“清明”不是名词,而是与“洁齐”同为形容词,“洁齐”谓万物因温湿润泽而生长,“清明”指气候清净而明媚 。清明节在夏历三月间(日期有参差,而在公历则每每在4月4日或5日),故又名三月节 。
柳节
晋·周处《风土记》有记载 , 云清明节为柳节 。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而有插柳风俗,衍生柳节之名目 。介子推是随晋公子重耳避国乱流亡的诸臣之一,重耳多年后归国践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封赏从亡诸臣,“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 奉母避居绵山 , 重耳去请他出山 , 他不愿为官,重耳命人焚山逼促,他抱住柳树不出,与其母都被烧死;后世人指此日为清明日 , 其实春秋时代还不知有此节气 。清明插柳枝以作纪念,当是很久以后形成的节俗 。清明时节,柳树新绿,传出春信,清明日就又称柳节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则云:“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 。”
禁烟指禁炊烟 , 不生火只吃此前煮就的冷食品,相传亦是纪念介子推而立礼俗 。其说非,因为寒食礼俗在介子推之前就有 , 隋·杜公瞻为《荆楚岁时记》所加按语引《周书,不能说“清明即寒食” 。
秋千节
见于明·刘若愚《明宫史》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按《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 , 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 。”《红楼梦》叙及饮酒行令,有“女儿乐,秋千架上衣衫薄”之句 。清明时换上春装,开始荡秋千,故有秋千节的名称 。
踏青节
岭南春早,踏青节定得亦早,以夏历二月初二日为踏青节,但大部分地区,从中原、江南到华北都以清明为踏青节 。这些地方,春信日期有先后 , 华北一带要在公历4月中旬或下旬开春,但踏青节却也定在清明 。
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 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
寒食节
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 , 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 。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因为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所以也称秋千节,拔河节等 。
清明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 , 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 , 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 , 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 , 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 ,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 , 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
融合上巳节习俗
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 , 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 , 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