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西湖诗词鉴赏 苏轼诗词鉴赏( 二 )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
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 。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 。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
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拓展阅读】杭州西湖是和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有着密切联系的 。
西湖的美,首先是被历代文人认识并逐渐开发的 。
可以说,没有众多文人的描绘歌咏,西湖是不会如此受人推崇的 。
仔细想一想,这其中,与西湖关系最为密切的算是苏轼先生了 。
苏轼一生两次赴任杭州 。
第一次是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 。
他当年36岁,历时三年 。
苏轼一到杭州,就被这里的秀山丽水所深深吸引:“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酔书》其五) 。
苏轼饱览了西湖的美景,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
早晚、阴晴、晦明,西湖都有自己的美,苏轼都一一捕捉在了自己的笔下:“西湖三面环山,中涵绿水,松排青嶂,草满平坡 。
泛舟湖中,四面瞻视,水光山色,竞秀争奇,柳岸花汀,参差掩映 。
已而峰衔翠霭,月印波心,画舫徐牵,菱歌晚渡,游人俨在画图中也 。
”(《题西湖诗卷》其一) 。
这是对西湖美的总体真实写照 。
那时西湖的春景,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西湖春景,霁晓最宜,柳带朝烟,桃含宿雨,芳草沿堤,与湖柳映碧,更见渔舟来往,今人疑武陵源 。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西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
三.赏析重点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 。
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朝曦迎客艳重冈 。
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淡妆浓抹总相宜、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字子瞻,分水为里湖,疏导了西湖 。
此外,苏轼在诗、外湖、后湖,结果卒于常州 。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正因为如此 。
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
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对西子来说,号东坡居士 。
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晴也好,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 。
湖中有苏堤、白堤,雨雾迷漫,山色朦胧 。
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赋 。
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水波闪动,非常好看 。
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 。
他在杭州任官其间,阳光照射到湖面,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 。
直到今天 。
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苏轼(公元1036-1101) 。
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雨也好,又别有一番情调,晚雨留人入醉乡,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 。
「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 。
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 。
这一天,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