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诗词 雷峰塔诗词( 四 )


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 。
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 。
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
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 。
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 。
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
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 。
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 。
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 。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 。
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
1949年7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 。
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 。
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 。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 。
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 。
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 。
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 。
这个华清和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 。
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 。
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 。
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 。
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 。
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 。
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 。
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
往后的日子说来也令人唏嘘 。
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 。
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 。
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 。
世事就是这样矛盾 。
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 。
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 。
有一篇当时见证人的回忆文章说,日本人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难,在上海的昆曲班仙霓社担任弹奏三弦的琴师,其间甚至还在当时拍摄的电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个群众角色 。
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最为动人的乐曲 。
围绕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传有许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读到其一个,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 。
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 。
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
《再别康桥》与《二泉映月》的感受相同吗 完全不是一回事《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