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感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五 )


诗词的不同在于诗讲究工整对仗,词有长有短,词有音律可和舞,宋词主要分豪放派陆游辛弃疾等、婉约派李清照柳永等 。
我认为词的历史地位丝毫不逊色与诗...
诗歌里的“三美”是什么意思? “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
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
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
“诗词”中的词是什么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为〔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采纳我的啊!
读诗的感受记得我小的时候就会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 。
我不懂它的的意思,也就只是会背而已 。
直到我上了学懂得了字词的意义,逐渐才能欣赏出“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一类诗句所营造的意境,此时也觉出诗句的美来 。
就这样对诗歌有了兴趣,我也就更喜欢欣赏它了 。
上初中时,我对宋词中的婉约派很喜爱,那清丽的词句,优美的韵律让我陶醉,这时我认为婉约词是最优美的文学 。
可后来我从课本上阅读了豪放派词、浪漫派诗、现实主义诗,眼界大开,原来诗的优美不仅是词藻音律,更在内容!而各个诗派都有其不足和自己的特点,从中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才有真正的趣味!朱光潜说:“文艺上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 。
”有了这种纯正的趣味,才会抱着一种纯粹的态度去读诗 。
那究竟怎样读诗呢?首先,我认为要身临其境去揣摩诗人的感受走进诗歌,走进诗人 。
只有先走进,才有可能领悟诗中的真谛 。
而这种“走进”往往可以通过认真揣摩字词来实现 。
如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不由得想起一幅静谧清幽的夜月松林图 。
又如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看似平凡无奇,细细品味,使人感到残荷不再是无用之物,而是诗人有意留下来听雨声的 。
我仿佛从秋雨打残荷中觉出了一种情趣,而少了颓败之意 。
这就是诗人创造的意境 。
诗是高度浓缩的文学,因此诗人都讲究字斟句酌,并以此来凝炼诗意 。
字词不必华丽,但必须准确、形象、生动 。
例如王维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字并不新奇,可一个“直”字,我们好像看到大漠无风的静寂;一个“圆”字,凸现出万里长空唯月孤照的旷远,表露出诗人孤寂广阔的心情 。
于是,我们通过炼字走进了诗人的心灵 。
又如名句“风疏影移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寥寥14字,却描绘了风、影、水、梅、月五物 。
其中“疏”字极为传神新奇,试想,风怎还有“疏密”之分,这是作者用通感之法把无形之风写成有形之布匹,有时织得疏,有时织得密;动的一下子静下来了,似乎摸得着,看得见了 。
而一个“浮”字把梅的香气写活了,静的一下子动起来了 。
我们好像一下子嗅到了月夜水旁的梅香 。
这种虚写不比实写更有力吗? 诗也不仅仅是意念上的,千古不朽的诗篇往往都是极有思想内容,且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这就要求我们读诗要有足够的知识沉淀 。
要从诗的字句钻到作者的思想里去,琢磨他为何要这样写 。
这就要摸清诗人写作的背景,不然诗中很多暗喻和象征的妙处是无法体会的 。
还因为诗人自身的差异,使诗在“言志”中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同时代的诗人,在不同背景下对同一物会有千差万别的感受 。
例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