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义英雄诗词 侠义英雄( 五 )


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
各种词牌的名称浩如烟海,粗略统计就有千个以上,我查阅了大量资料都没有找到书中这些词牌的来龙去脉(哪位方家达人若是知晓,盼不吝赐教),下面仅就词牌的本意结合书中情节来谈一谈: 一、少年游 说的自然是无知少年王公段誉初涉江湖,辞宫远游,自此掀起了江湖腥风血雨!是为“少年游”! 二、苏幕遮 苏,姑苏之意,姑苏慕容,云山雾罩!慕容世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江湖上神秘莫测,让人直想一探究竟!是谓“苏幕遮”! 三、破阵子 大侠萧峰被迫远走穷荒极北苦寒之地的漠北,回归契丹族人故里 。
在辽国如鱼得水,帮助辽主耶律洪基大破金兵铁阵,扬名四海,威震九州!因之“破阵子”! 四、洞仙歌 小和尚虚竹在洞中消遥快活,胜似神仙!管他什么胡汉纷争、江湖恩怨;理他什么戒律清规、王权富贵!只愿和伊人洞中长相伴,此生无悔!好个“洞仙歌”! 五、水龙吟 大侠萧峰威慑群雄,来去如电!龙吟虎啸,气贯长虹! 端的是矫如水中蛟龙,山中猛虎!威猛勇武直如天神,其大侠风范,古往今来谁人能企及? 故称“水龙吟”! 简直是浑然天成!由此也看出金庸对天龙八部的喜爱与用心;有人问金庸他最像他小说中哪个男主角,金庸说是段誉;
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的小说各有什么特点,其代表作分别是什...金庸侠义英雄的民族大义,是秉承汉魏以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的 。
一部中国历史,其实就是汉民族和周边民族互相争斗、交融的历史 。
民族间的矛盾来源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也源于不同的信仰和教化 。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民族气节从来都是放在首位的 。
在国家敌对中,政府的软弱格外刺激民间的信心,而作为民间力量的精英,侠便理所当然地承担了民众和志士仁人的理想 。
侠的民族大义表现在为国御敌——这本是军人的本份,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布衣之侠”,更是责无旁贷 。
民族大义的本质是一种忠诚,是对历史、对社会的忠诚,扩大开来,也是对家人对朋友的忠诚 。
一个侠士若不具备这份起码的忠诚,就丧失了自己所赖以寄身的 基础 。
但这也不是侠的最高的境界 。
在金庸笔下,豪气干云、孔武有力、斗狠使勇,充其量只能算个壮士,慷慨任事、忠悯待人、义薄云天,也只是个一般的侠士,所以杨过一人一雕往来东西南北 ,问尽天下不平事,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人称“神雕大侠”,可杨过却拒不接受那个“大”字 。
郭靖与杨过在襄阳联床夜话,郭靖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 。
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
“为国为民”,这才是侠之大者,这才是侠的最高境界 。
天下为怀,苍生为念,这才是侠的最高理想,这也是金庸的侠意识,更是金庸对中国传统侠意识的突破与贡献 。
在《射雕英雄传》的结尾,成吉思汗与郭靖有一段对话 。
成吉思汗说:“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 。
……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郭靖答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 。
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泪” 。
郭靖又道:“自古英雄而为当世景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 人” 。
在《天龙八部》的最后,段誉和虚竹擒到辽帝耶律洪基,萧峰求辽帝一诺:终生不许一兵一卒越过宋辽边境 。
在得到保证后,萧峰随即折箭自杀以谢罪 。
要知道,萧峰是辽人,又是南院大王皇帝结义兄弟,宋辽开战,萧峰所念念于心的,则是苍生百姓的安危幸福,并以一己之死,换来了宋辽两国的平安合睦,百姓的安居乐业 。
辽国百姓免去征战之苦,萧峰是为了民族的利益;天下苍生得以安然无扰,萧峰也是为民造福 。
这正体现了一个大侠的最高境界 。
金庸笔下的侠义英雄,从寻常的江湖豪客,到行侠仗义、济人困厄的一般侠士,到为国为民、天下为怀的大侠,层次是何等的分明!若从历史的眼光看,中国侠意识的成型是自司马迁始,从司马迁到金庸的二千年间,侠从威重乡里、与人解纷的“布衣之侠”,到少年豪气、复仇报国的“幽并游侠”,到梁山好汉的除暴安良,基本上定型在排纷解难、济人困厄的作为上,清代的公案侠义小说、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基本上都是遵循着这个侠的原型 。